2017年保时捷Macan S,十五万公里,保养维修费用高
161
2025-09-18
很多人看到巴黎世家那些“丑”“怪”甚至“离谱”的设计时,都会发出同一个疑问:好好的奢侈品,为什么要把东西做得这么难懂?
其实,巴黎世家(Balenciaga)的“奇葩”从不是设计能力的缺失,而是一套精心策划的、极具争议性的品牌战略与哲学表达。这背后,是创意总监Demna Gvasalia完整的后现代时尚理念,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读懂它。
一、核心理念:用“颠覆”打破传统审美
Demna的设计哲学,本质是对传统奢侈品“美”的反叛。在他看来,传统奢侈品追求的“优雅”“精致”早已成为陈词滥调,失去了新鲜感。
解构经典单品:他从不按常理设计西装、风衣、高跟鞋这些经典款,反而故意扭曲、放大、变形——比如把西装领口拉到夸张的宽度,把高跟鞋鞋跟做成不规则形状。这不是“不会做”,而是故意“做错”,目的就是打破人们对“经典美”的刻板认知。
把“丑”变成工具:他主动探索“丑”的边界,推出过豪华版洞洞鞋、轮胎底运动鞋,甚至故意做旧、做脏的“破衣服”。这些设计看似离谱,实则是在逼观众思考:美和丑的标准是谁定的?而这种争议本身,恰好成了品牌的话题与流量。
二、灵感来源:抓住互联网时代的“脉搏”
Demna的设计,精准踩中了数字时代与青年亚文化的节奏,每一个“奇葩”款都像为社交媒体而生。
天生的“病毒式传播”属性:一个像垃圾袋的包、一条破坏身材比例的牛仔裤,刚曝光就会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人骂丑,有人觉得前卫,无论评价好坏,只要能引发讨论,就已经成功。在注意力即货币的时代,巴黎世家靠这种设计轻松获得免费曝光。
“表情包”式的美学:他的秀场和广告总带着荒诞感,比如引发全球PS狂潮的“泥泞秀场”,或是在虚拟世界发布的游戏《Afterworld: The Age of Tomorrow》。这种“互联网气质”,刚好戳中了在表情包、短视频里长大的年轻一代。
挪用“日常元素”:他把春运民工常用的编织袋、宜家购物袋,用奢侈品工艺做成高价手袋。这种“把日常变奢侈”的操作,既是对街头文化的致敬,也是对“阶级符号”的讽刺——难道贴个logo,普通物品就该身价暴涨?
三、深层表达:用设计批判社会与消费主义
Demna更像一个“时尚界的社会评论家”,他的设计里藏着对现实的思考。
批判过度消费:最典型的就是1:1复刻宜家购物袋的奢侈品包,卖价却是宜家原版的上千倍。这个设计像一个反问:我们买奢侈品,到底是在为产品本身付费,还是为logo和品牌溢价买单?
反映社会焦虑:他的秀场常充满“末世感”——被白雪覆盖的封闭空间、满是泥泞的“末日场景”,服装也多是oversized(超大码),像一层保护壳。这其实是在映射当代年轻人的焦虑:面对气候变化、疫情、政治动荡,我们像在“躲进壳里”寻求安全感。
四、商业逻辑:“奇葩设计”是精明的营销手段
千万别以为这些设计是“任性的艺术”,背后藏着极其精准的商业算计。
靠争议保持热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安静优雅的品牌很容易被遗忘。而巴黎世家靠持续的“奇葩设计”,总能站在舆论中心,让消费者时刻想起它。
筛选“精准客户”:极端的设计会自动筛选受众——能欣赏并购买的人,会觉得自己是“懂行”的“圈内人”,从而产生强烈的品牌归属感。这种“小众认同”,让客户忠诚度远高于普通品牌。
“诱饵策略”带动销量:那些最奇葩、最贵的设计(比如“破烂鞋”),其实是“诱饵”。它们的存在,会让品牌的常规款(如Logo T恤、卫衣)显得“正常又划算”。消费者会想:“虽然买不起破洞鞋,但买件T恤,也能沾点先锋感。”
结语:不是不懂美,而是重新定义美
说到底,巴黎世家的“奇葩”设计,从来不是为了让所有人觉得“好看”。它的目的更复杂:挑战固有审美、引发社会思考、制造社交话题、巩固品牌地位。
你可以不喜欢它的设计,但不得不承认,Demna领导的巴黎世家,精准定义了这个混乱、焦虑又充满讽刺的数字化时代的美学。它不是不懂美,而是在试着告诉我们:美从来没有固定答案,而时尚,也可以是表达观点的工具。 #巴黎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