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兽帕鲁》高管回击记者批评:EA时间长咋了?游戏好就行!
129
2025-10-07
最近看到一个关于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的新视频,里面的机械手稳稳当当地夹起马克杯,还能拧开瓶装水——这个画面让不少人感叹,原来机器人真是朝“像人”这条路在前进呀。
其实,这里面隐藏着马斯克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要实现人类能干的各种活儿,你得有个像人的机器人。”
也许有人会疑问:机器人非得长得跟人一样嘛?
现在扫地机器人、工厂里的机械臂,那都能帮忙干活了,是吧?
要是你认真想想,会发现这些机器人能干的事儿还挺局限的,只能做点单一任务,要想让它们像人一样,不仅会做饭、取快递,还能修家电、伺候老人,就得靠那种类人形的模样。
这可不是马斯克随便说说的事儿,而是由咱们人类社会的“环境规则”所定的。
01.
咱们先回想一下十几年前,那会儿的机器人基本上都是“拿手好戏”的专业选手。
比方说工厂里的机械臂吧,基本上就会在固定的轨道上拧螺丝、搬零件,要是换个环境,嘿,就跟个傻瓜似的——让它去家里拿个碗,搞半天都转不开门把手。再有早期的服务机器人,那玩意儿长得就像个迷你的柜子,只能在商场里帮人指路,要它帮顾客拎包,连“手”都没有,真是差点意思。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机器人都是按照特定任务和环境设计的,功能局限性比较明显。它们的动作、感知能力都受到硬件和软件的限制,没法像人一样灵活应变或者理解复杂的场景。要是真让它们去不熟悉的地方或者做没有预设的任务,就像个木头人,动起来就笨拙、反应慢,因此会出现“跟不上”、“搞不定”的情况。
主要是因为咱们人类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以“人类的尺度”来规划的。
门把手的高度,是按照成年人举手的范围设置的;椅子的宽度,是依据人坐着时肩宽来设计的;就连家里的杯子、筷子、螺丝刀,都是按照人的手大小和握持习惯来安排的。
非类人机器人的外形跟人差距挺大,想要适应这些“专为人设计的设备”,基本上没啥可能。
就说个“拿东西”的小事吧,人类的手由四个手指加拇指组成,虽然小指看着没啥用,但是在抓杯子的时候,它能帮着稳稳地夹着,拿手机的时候还帮忙托住底部。
早期的机器人手,要么就是两根钢夹夹东西,要么就是平板吸盘,夹杯子的时候容易滑掉,吸手机的话有可能把屏幕压碎。
不是工程师不想把事情搞好,而是非人形的机械结构根本没法模仿人类手的灵活性,自然也就干不了“拿东西”这种对人类来说很轻松的活儿。
那会儿行业里也有人琢磨着“跳出人形”这个思路,比如搞那些专门的“家务机器人”——一个负责洗碗,一个专门擦桌子,再配一个扫地机器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要是这么搞的话,家里得放一堆机器人,不仅占地儿,还得一个个调试,普通人根本用不习惯,也搞不来。
到现在为止,这些所谓的“专项机器人”也就能搞定一个小问题,想让它们像人一样“全能”得一次性解决所有家务事,恐怕还差得远呢。
从2022年起,仿人机器人的发展突飞猛进,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非特斯拉的Optimus莫属。
2022年一公布,Optimus还只是慢悠悠地走路;到了2023年,它已经能提着箱子上下楼梯,还能拧螺丝。在2024年初的新片里,它甚至能拿鸡蛋不让它碎,还能把洗净的碗放进消毒柜——这些动作,都是因为它那只“类人手”和“类人腿”。
02.
为什么Optimus一定要搞成人形呢,这其实是为了让它能更好地适应人类的环境,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人类的生活、工作场景,多是围绕着两条腿、一只手和一只眼来设计的,光是个机器或者机器人,很多操作就受限制。而采用成人形,不仅能更自然地融入人类的空间,还能用它学到的一套“技能”,去帮忙做家务、工业制造,甚至是应对一些特殊场合。所以说,人的形态,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为了让它更好地和我们交流协作,顺应生活的需求。
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解释得挺清楚:“要让机器人能在你家做饭,在工厂修机器,或者在医院帮护士递药,就得让它像个人一样。”
你也懂的,不可能为了机器人把家里的门把手搬得矮点,把工厂的工具扩大点,或者在医院把病床变宽,改环境的花费实在太高。这么一来,不如让机器人适应环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模仿人类的外形。
不只特斯拉,别的公司也都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呢。
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现在能像人一样跑跳,拿着扳手拧螺丝;国内的优必选WalkerX,不仅能帮忙开门、倒茶,还能陪老人下棋。
这些机器人能干的活儿越做越多,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模样更贴近我们人:有可以握东西的手,有会走路的腿,个头差不多,能轻松搞定门把、椅子、工具这些“人用的东西”。
咱们普通人可能没注意到,那些类人机器人的每一个小细节,其实都在“模仿人类进化的结晶”。
这些类人机器人在模仿这些结构,并不是在“刻意装成人” ,而是在复制人类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出来的“最佳方案”——毕竟,咱们人类的身形,原本就是为了在社会中“高效办事”而设计的。
比如说Optimus的手,有11个自由度(也就是那些能灵活转动的关节),和咱们人类手指关节的数量差不多,这样一来,它才能像人一样握住各种不同的东西:比如拿杯子的时候,用指腹使劲儿,拧螺丝则用指尖用力,而拿鸡蛋的时候又得轻轻捏着。
要是还用那老旧的铁夹手的话,根本没法搞出这么细腻的动作。
它的腿部设计借鉴了人类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结构,能够像人一样上下楼梯、跨越门槛,再也不用像扫地机器人那样碰到台阶就卡住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现在的类人机器人还只会做一些比较基础的事情,真能实现“干遍人类所有工作”吗?
马斯克就说“能”,而且他觉得这真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方向。
咱们可以从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几个场景入手,瞧瞧类人机器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03.
第一个场景就是家庭,大家最常接触的地方。
如今的年轻人挺忙的,想找个“帮手”来做早饭、整理房间、接孩子放学。
要用非类人的机器人,得准备“早餐机+扫地机+接送机器人”,不光钱花得多,搞得还得琢磨着怎么让它们配合着干活。
在工厂那块,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即使现在工厂里机械臂多了去了,可要是遇上“修机器”这种复杂点的活儿,还是得靠工人来干。毕竟,修机器得用到扳手、螺丝刀、万用表这些工具,还得弯腰、抬手、蹲下去操作,机械臂也只能在固定位置站着,做不了这些灵活的动作。
可人类似的机器人能够像工人一样,拿着工具在机器周围走动,弯腰检查零件,抬手拧螺丝,甚至还能爬梯子来修理高处的设备。
到第三个例子,就是医疗方面啦。
医院的护士每天都要忙个不停,比如测体温、递水、取药,还要推轮椅。
要是有那种类人机器人,搞不好还能像护士一样,用手轻轻帮病人量血压,拿水杯的时候不会洒出来,推轮椅还能准确控制速度,甚至还能帮医生递手术器械,搞笑又实用。
行业的趋势其实挺明朗:要实现机器人搞定“所有任务”,就得走类人这条路。毕竟,我们的世界是为人类打造的,只有长得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才能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帮人类解决各种难题。
其实在早些年,业界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觉得“机器人不用非得长得像人,只要能完成任务就够了”。
不过马斯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清楚了“只做某件事”和“干所有事情”这两者的本质差别:如果只是想让机器人完成一项任务,采用非类人形状态确实简单省事,花费也少一些;可是如果希望机器人能应对人类能做的所有事情,那就得让它适应人类的环境和用的工具,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它做成类人形。
而且马斯克还意识到“量产”这事儿特别关键。
要是每个场景都搞一种非类人的机器人,那配件不能共用,成本就压不下来,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也就用不上。
由于类人机器人的外形统一,不管是在家里、工厂还是医院,用的基本都是那套“手”和“腿”,零件可以大批量制造,价格自然会逐渐变得更实惠。
咱们这个世界嘛,是按照人类的模样和习惯来搭建的,要让机器人在这儿“毫无障碍”地运转,就得让它变得像个人一样;毕竟,人类的双手能拿遍所有工具,人类的双腿能走遍每个角落,所以,如果机器人想“搞定人类的所有事”,就必须配备像人一样的手和腿。
未来几年,随着类人机器人变得更经济实惠,功能也越来越全,咱们身边估计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形助手”:早上帮你做早饭,中午帮你取快递,晚上帮你整理屋子。
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马斯克早早就看透的那一个要点——想干好所有事,得先从“类人”这个外形入手。
毕竟呀,在人类的世界里,只有长得像人类的机器,才能真正在帮人类扛起所有的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