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穷的国家不丹: 如果拿10元人民币, 在不丹集市能买什
131
2025-07-15
我国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中到底什么是国内大循环呢?其实就是要由国内资本控制产业链的主要环节,把产品的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加工、组装、物流、营销和售后服务六个主要环节上下游通吃。
产业链上的六个环节在价值链上却不平等,其中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所产生的利润率最高;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两个环节所产生的利润率则紧随其后;核心零部件制造和物流两个环节再次之,利润率最低的则是组装制造环节。
综合来看,产业链上不同环节在价值链上的占比大约是4:3:2:1,价值链最高端的研发和售后服务环节其创造利润的能力四倍于价值链最底端的组装制造环节。如果我们把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加工、组装、物流、营销和售后服务六个环节按照产业链自然伸展的时间顺序排成一条直线,再依据六个环节在价值链上的轻重位置波动这根直线,就会拉出一条中部向下凹的组形曲线,看起来就像是有人在微笑、嘴角上扬。
曲线的左右两端分别代表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研发、创新环节和营销销服务环节,而曲线向下方收敛过渡的部分,则代表中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物流和市场营销环节,而中间凹线的最低点则表示低附加值的装配制造环节。这就是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
所谓国内大循环归根到底,就是要将我们的产业链沿着整条微笑曲线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向上攀登,尤其是要夺占全部产业链的战略制高点,也就是核心技术研发创新。
实际上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不但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高点,更是我们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
为啥核心技术研发是战略制高点呢?因为一个国家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决定了这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什么又是生产力呢?简单来说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比如说苹果是财富,而苹果树就是生产力,鱼是财富而鱼叉渔网渔船再加上渔夫捕鱼水平的高低,捕鱼知识的多少共同构成了生产力。如果一个人只有财富而不掌握生产力,就好比他只有苹果却没有苹果树,只有鱼却没有鱼叉渔网渔船以及没有捕鱼的知识和本事,早晚他要坐吃山空。
反之,假设一个人一文不名,买不起一条鱼,甚至买不起一个苹果。但他只要拥有一棵苹果树,却总是能够收获到苹果,而他只要有鱼叉渔网渔船就总是能够捕到鱼。假设他捕鱼的知识和本事比其他渔夫更强,捕到的鱼甚至会比别人更多。
显然,在捕鱼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可以分成三个要素。鱼叉、渔网、渔船,这是物质生产力;而有一片海,海里生长鱼群,这是自然生产力;而渔夫脑子里装着的捕鱼知识,他对于洋流和鱼群出没的判断力,以及他掌握的捕鱼技能,这就是精神生产力,或者叫做劳动生产力。
毫无疑问,在三种生产力要素当中,基于主导地位,起到支配作用的是精神生产力。即便是物质生产力,被天灾人祸在一夜之间抹平。即便是在缺乏自然生产力的不毛之地上,只要人们掌握精神生产力,也就是知识和技能,就能够迅速的创造出经济奇迹。那个一无所有的渔夫,可以靠着自己的知识和双手制造鱼叉,编织渔网伐木为船,无中生有的创造出物质生产力。
精神生产力创造物质生产力,然后再作用于自然生产力,就能够生产出近乎于是无限多的物质财富。这就好比是二战刚刚结束时期的德国和日本,城市和工厂被战火夷为平地,甚至及其设备也被战胜国作为战争赔款而拆迁一空,物质生产力被消灭到最低水平。
但是只要国际秩序恢复正常,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和德国迅速的重新崛起。归根到底,因为知识和技术蕴含在两国劳动者的大脑和身体当中,这是无论何种武力都不能夺走的。
一旦条件允许,这些蕴含在大脑和身体中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生产力,或者说是劳动生产力就能迅速的改造并且发展物质世界。
以上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斐特烈李斯特于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里国民体系当中所提出的生产力理论。根据生产力理论,李斯特主张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财政政策,甚至是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军国大计都应该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个核心,都应该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哪怕暂时损失一些物质财富,哪怕是在较长的时期里损失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在所不惜。只要有利于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哪怕连发动对外战争也要在所不惜。
因为战争只是一次性的消耗物质财富,而战争所拉动起来的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却是实实在在恒久的发展了生产力。李斯特所提出的生产力理论无疑是得到历史经验充分验证的。
最早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的时候,印度发达的纺织手工业远比英国的纺织业更有竞争优势,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甚至哪怕算上运费,印度生产的纺织品在欧洲市场上依然具有完全的竞争优势,人家毕竟物美价廉。
按照英国人自己所提倡的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英国人本应该专注于生产优质羊毛出口给印度。而从印度进口纺织制成品,这样英国的消费者确实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印度纺织品。但英国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坚决禁止进口印度纺织品,哪怕是一根线一缕纱也不得从印度进口,而且毫无通融余地。
正是在这样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市场的购买力源源不断的为英国制造业提供养分,直到英国纺织业的竞争力逐渐超过印度纺织业,这才开始推行所谓的自由贸易,结果就是英国纺织品垄断国际市场,并且反向倾销占领了印度市场。
于是英国人享受了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丰硕物质成果。而印度的纺织业则被连根拔起,手工业工人大批失业。印度近代纺织业的中心在孟加拉。根据经济史学家考证,在其全盛时期,孟加拉的富裕程度至少不亚于中国长三角地区。但在孟加拉手工业被英国的战略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所摧毁之后,很快爆发了骇人听闻的大饥荒。在1769年到1773年的四年时间内,不久之前还富甲天下的孟加拉竟然饿死至少1000万人。
另外一个历史案例则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日本人是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忠实信徒,他们绝不吸引外资进入自己的产业链,绝不开放自己的国内市场,给洋人搞什么市场换技术,日本人执着的构建国家政治能力,用中央集权的力量,重点发展纺织、钢铁、煤炭造船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战略产业,对其实行贸易保护,着重培养自己的工业核心生产能力。
而一衣带水的清朝则遵从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大搞自由贸易,在煤钢和装备制造业上不能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面粉厂、纺织厂这些轻工业倒是发展的不错,但在洋布洋面的市场冲击下举步维艰,更不用说磨面机、纺织机等机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清朝实行自由贸易的结果就是账面财富确实增长了不少,历史上号称叫做同光中兴。但在核心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上,则落在日本人的后面,其结果不言而喻。
当时财富少而穷的日本依仗其领先清朝半个身位的工业生产能力,击败财富比日本多得多的清朝。随后,日本利用清朝的战争赔款以及开放给日本的市场空间更加积极进取发展自己的核心生产力,进而以自己培育出的生产力为力量基础。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当中,一举击败沙皇俄国,更加巩固自己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其实就是为日本新发展出来但却依然稚嫩的核心生产力,杀出一块专属的市场空间。
在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初步形成核心生产力的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正轰轰烈烈的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围绕着一系列核心技术创新展开,包括电力内燃发动机、合金与化学品等新材料以及电报和无线电等通信技术,其标志性的产品无疑是汽车行业。
汽车用内燃机做发动机,这就需要发展以工业发动机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汽车用石油做动力来源,这就需要发展石化炼油产业;汽车轮胎使用合成橡胶,这就需要发展化学工业,如此等等。简直可以说汽车产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诸多新技术之集大成者,号称是产业链之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是德国和美国,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德美两国都建设起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核心生产力。在这个核心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德美两国又都发展出了强大的汽车工业,尤其是美国福特汽车厂,甚至首创工业流水线作业的生产制造新模式,将汽车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也使得汽车作为一般消费品进入了千家万户。
面对无比强大的美国汽车制造业,日本人并没有根据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放弃发展汽车产业,并没有出口一亿件衬衫换取一台福特小轿车,更没有搞以市场换技术、搞招商引资。所谓的招商引资,无非就是人为的扭曲日本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吸引美国汽车产业到日本投资建厂。
但日本政府从1918年起从零开始,踏踏实实的开始投资研发汽车制造技术,并且对民族汽车产业实行政府补贴制度,扶持日本国产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当年日本汽车生产技术烂到什么程度呢?一辆日本国产小汽车,即便日本政府补贴一千日元,还是要比进口的美国福特小汽车贵上个三百日元,在性能上更是不能与美国汽车相抗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日本政府对其国内汽车产业不严格执行战略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不坚定的走独立自主发展路线,而是试图通过市场换技术,引进美国汽车大厂进入日本建立合资企业,丰田、本田等日本自主汽车品牌有任何可能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吗?
美国汽车厂会利用其产业链上的技术优势瓜分日本国内汽车市场,拿走大部分利润不说,还会利用当时日本低工资优势,降低自己的汽车制造成本,进一步巩固美国汽车业在世界市场的领导地位,并捎带手的彻底打掉日本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势头。
他顶多转让一些外围位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生产技术。而真正的核心技术发动机、离合器、芯片、光刻机等,是绝对不会转让给你。换做是你,你会把自己吃饭的家伙交给别人。而你依附于人家的核心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链,则利润的大头要被人家吃掉。当你发展到有可能对人家构成威胁的时候,人家就可以从产业链的源头轻而易举的掐死你。
日本政府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那就是发动侵略战争,将隔壁一衣带水的中国霸占为其独占殖民地,用暴力政治权力将西方列强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制成品挡在中国市场的大门之外,中国市场这块大肥肉由日本工业独享。
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反映在生产数据上,就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机床、航空发动机和铁路机车三个战略产业都有了指数级增长。
仅在我国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之前,当地日资企业年产的铁路机车数量从来也不超过20台。但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将我国东北变成排他性的独占殖民地,东北的日资企业的铁路机车年产量在1942年到1944年达到巅峰时期,竟然达到了140台之多。
在航空领域仅仅是三菱航空一家企业,航空机械订单金额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还不到4000日元,而到九一八事变之后的1932年,订货总金额竟然超过了一万四千日元,两年时间里增长将近四倍。
此外,在作为工业之母的机床产业领域,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全日本机床年产量从来也不会超过三千台。而到了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日本的机床年产量在1938年飙升到六万七千七百二十台。
可以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正是在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之下,综合运用政府产业政策、贸易保护政策,甚至不惜发动侵略战争,逆天改命砸碎所谓比较优势的枷锁,用政治强权强行扭转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自由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其本国核心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国内和殖民地市场,初步完成核心生产力,尤其是核心产业技术的积累。
尽管日本最终战败丢掉了所有侵略扩张而来的地盘,本土也被美军的战略轰炸夷为平地,物质生产力被消灭殆尽,但是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代表的精神生产力以及发达的劳动生产力,却是谁也剥夺不了的。
依靠其逆天改命强行积累起来的劳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日本不但迅速实现战后复兴,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成为东亚“雁行”发展模式的头雁,建立起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生产分工和贸易秩序。
从英国和日本崛起的历史经验当中,我们至少应该明白,如果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就一定要按照他们做的来做,而不能按照他们说的来做。我们更应该要明白,这个世界的实质就是客、弱肉强食,强者通吃。这里的强和弱主要并不是指实力上的强弱,而是你认识客观规律,把握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的能力是强还是弱。
只要你掌握客观规律,并且能够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本来是弱的也能变强。但假使不能认识客观规律,不能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本来强的也必然会丢掉。
大国博弈的客观规律,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发展本国的核心生产力,尤其是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一个国家若想富国强兵,必须在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甚至是战争与和平的战略决策上,仅仅围绕提升生产力水平中心点展开,只要有利于发展核心产业能力,当战则战,当和则和。
实际上,除了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在发展核心生产能力的问题上做的非常出色。尽管他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总的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将依托这些巨大成就,对今天的大国博弈,对原有不公平的国际秩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个伟大的国家,就是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