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万预制菜事件后续,顾客后厨发现问题,酒店强硬回应,还发律师函
37万预制菜事件后续,顾客后厨发现问题,酒店强硬回应,还发律师函
38万的婚宴,一桌8888元,“五星级”酒店,结果全是预制菜,新人和宾客都傻眼了。
一场人生大事,被一家号称五星级的酒店变成大型“拆袋现场”,谁能不生气?在上海这对新人看来,这钱花得比请明星还扎心。四十多桌,每桌都是高标准,不说别的,就冲那道白切鸡,本来应该皮滑肉嫩,结果端上来带血水,都快怀疑是不是直接从冷库拿出来热一下就完事了。
菜单写着“鲜活”的大明虾,上嘴没半点新鲜味儿,更像是冻品解冻随便处理下,那些海鲜贝壳更离谱,有些里面压根啥都没有,只剩个空壳。这种操作也太敷衍了吧?
最让人觉得荒唐的是蔬菜水果也用预制货。有人亲自跑到后厨一看,好家伙,到处都是包装好的罐头、成品食物堆了一柜子,新鲜原料几乎找不到影子。德国咸猪手、八宝饭这些硬菜,全摆在那里等加热上桌,说到底就是流水线工业食品换个盘装而已。
环境也是一绝——地面脏兮兮,厨房跟仓库一样,看着直犯恶心。这哪是什么五星级啊?这顶帽子估计自己戴上的吧?
但酒店死活不认,说什么百分百现做,没有拆袋加热过任何一道菜。新郎问到脸上去,对方还拍胸脯保证。不知道是真有底气还是演技好,但证据摆在面前,就是不松口。这种态度,比吃到难吃的东西还让人堵得慌。
42桌不用开火,用开水煮几个成品就糊弄过去,也不是不能接受,只要提前讲清楚。但偏偏一句实话都不给,全靠嘴硬撑场面。一边收着高价钱,一边连基本卫生都做不到,这操作属实有点迷惑。
吐槽声铺天盖地,新人本以为能得到解释或补偿,却等来了律师函。“你们发布不实言论,要赔礼道歉,否则承担法律责任。” 这种架势,不仅没解决问题,还把大家惹毛了。有网友直接表示:“真是没谁了”,还有不少人在评论区喊“迟早凉凉”。
至于那些被坑的新人与宾客,把经历发网上提醒其他准新人避雷:三四十万砸下去,就为了体验一次集体踩坑。而且看那个厨房样子,不光担心味道,更怕安全隐患。现在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再怎么藏也躲不过去了。
其实预制菜并不是罪魁祸首,大型宴席为了效率和稳定出品,用点工厂产品情有可原。但关键是在于诚信。如果餐厅提前告知部分用的是工业制作,为保证品质统一,也许还能理解甚至接受;可是明明用了却死鸭子嘴硬,坚持全部纯手工现烹,让消费者当冤大头,这才叫坑人。
打工族平时赶时间,下班回家凑合吃顿预制方便省事,在外消费如果标注清楚,多数时候不会纠结。但花重金办婚宴图的不就是安心吗?价格翻几倍买来的,是信任,也是仪式感。当商家选择瞒天过海,把客户当傻瓜玩,就是彻底失掉底线,让大家寒心透顶。
整个过程里最无语的一幕,是证据摔在脸上仍然拒绝承认。他们坚持说所有都是纯现做,说起来倒挺义正词严,可惜没人相信。从尴尬失望,到愤怒维权,其实只要沟通诚恳一点,也许结局完全不同。可惜他们选错路,现在闹到市场监管介入,各路媒体跟进追问,还有客服继续搪塞“一律无法回应”,宴会部则甩锅给调查流程,记者想要菜单拖到最后还是没见着影儿。本可以低调善后,现在越描越黑,只剩下一群网友在线围观狂喷,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而主角却不断往舆论漩涡里跳水,自毁招牌速度惊人。
律师函这一波骚操作,本意可能是震慑对方止损形象,但实际上反而把自己推向风暴中心,引爆网络负评。一封纸质文件成为导火索,从消费纠纷变身公关灾难,如今再想收拾残局恐怕难度系数陡增。不少圈内朋友聊起这件事,都忍不住摇头:这么大的品牌,这么贵的套餐,你敢这样忽悠客户?
顾客曝光经历,无非就是希望别再有人踩同样的坑。在这个信息透明时代,有多少企业还抱侥幸心理,以为遮掩两句就能蒙混过关?面对质疑和投诉,如果只想着威胁施压,那注定走不了长远路。“五星级”光环之下掩饰得了一时,却挡不住每一个细节被放大审视,该来的麻烦总归会轮回来。目前官方调查开始推进,具体查下来怎样只有等待结果,但至少消费者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服务行业玩套路终究逃不过现实检验,小聪明耍久了,总有一天会露馅儿,被大众狠狠记上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