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盘比中国还大!俄罗斯守着西伯利亚这么多年,怎么就没富起来
零下七十度的西伯利亚,俄罗斯却天天和兄弟们称兄道弟,这画面有点魔幻。
我刷到个新闻,说俄印又要签天然气大单,底下评论一水儿“兄弟情深”。可转头一看,西伯利亚的村子,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油罐车陷进泥里得靠拖拉机往外拽。这反差,比莫斯科红场的雪还刺眼。
沙俄那会儿,他们跟普鲁士、奥地利合伙切波兰蛋糕,土地咔咔往口袋里塞。19世纪的地图像被狗啃过,波兰被分成三段,沙俄拿到最大那块。合作?其实就是分赃。苏联时期更直接,东欧的工厂、铁路、学校,全是苏联出钱出人,但换来的是一圈听话的小弟。匈牙利、捷克的街头跑的是苏联车,连面包配方都得按莫斯科的来。这种“友谊”,明码标价。
现在俄罗斯跟中国、印度、白俄罗斯,一年到头不是军演就是签合同。去年“西部-2023”演习,坦克在白俄罗斯的泥地里打滚,火炮声响得跟过年放鞭炮似的。能源管道更热闹,“西伯利亚力量”那根大管子,从恰扬金气田一直伸到北京,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哗啦啦往中国流。俄罗斯靠卖气赚了钱,中国得了能源,两边都笑呵呵。但是,西伯利亚呢?管道经过的村子,还是上世纪的木屋,屋顶的雪厚得能压塌房梁。
为啥西伯利亚这么惨?先聊聊天气。奥伊米亚康村,零下七十度不是传说,是温度计上的数字。冬天出门,睫毛都能结冰。永久冻土厚得跟千层饼似的,夏天一化,地面跟橡皮泥一样软。修路?今天修明天塌。种地?无霜期一个月,土豆都嫌冷。粮食全靠火车从欧洲运,运费比粮价还贵。这种地方,连熊都嫌冷,更别说人了。
沙俄时,政府喊人去西伯利亚开荒,口号喊得震天响,给地给钱。可真到了地方,发现啥都没有。从莫斯科出发,马车得走仨月,路上狼比人多。移民扛不住,一半人掉头往回跑。苏联时期好点,工厂像雨后春笋,新西伯利亚的机械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铝厂,烟囱比树还多。但工厂只管生产,不管生活。工人住的是简易板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废水往河里排,鱼都翻了白肚。到现在,那些河还是黑的。
人口流失更严重。过去十年,西伯利亚跑了200万人。年轻人去莫斯科、圣彼得堡,工资翻三倍,谁还留在这儿?剩下老头老太太,村子里狗比人多。经济就靠卖油卖气,秋明州、萨哈共和国的账本,80%的收入靠资源。油价一跌,就像断了奶的娃,哇哇哭。2020年油价暴跌,油田停工,工人卷铺盖回家,超市的面包都空了。
有朋友问,俄罗斯不是兄弟多吗?咋不让兄弟们帮帮西伯利亚?现实是,合作项目都在挖资源。中国帮着建管道,雇了几千人,可项目一完,人就散了。天然气还是天然气,没变成工厂,也没变成学校。俄罗斯把钱花在国防、花在莫斯科的地铁、圣彼得堡的剧院,西伯利亚的学校,黑板还是上世纪的,裂得跟龟壳似的。
想让西伯利亚翻身?得先让人回来。给年轻人发补贴,买房给钱,税收免几年。再搞点新花样,别只卖油。贝加尔湖那么美,冬天蓝冰像宝石,夏天水清得能看见底,开发旅游,修点民宿,弄点特色餐厅,不比卖气强?和白俄罗斯、中国合作,别光卖木材,建个家具厂,把木头做成桌子椅子再出口,利润翻几番。可惜,俄罗斯现在的心思还在欧洲,西伯利亚只能继续挨冻。
西伯利亚的雪,一层一层往下压,像给大地盖了床厚被子。俄罗斯的友谊,热乎劲儿都在合同里,西伯利亚的屋子,炉火还是不够旺。要不,让天然气管道先拐个弯,给村子通个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