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年 | 于无声处: 魏文胜研究组系统揭秘人类基因组中
185
2025-07-03
"家人们瞅瞅这黄河口大闸蟹,个顶个的肥!为啥这么香?咱这可是喝黄河水长大的!"大学生张明举着活蹦乱跳的螃蟹,额头直冒汗珠子。这娃娃头一回当主播,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搁,背后的老渔民赵大爷急得直跺脚:"娃,你得把海鲜筐往镜头前推推!"
直播间的弹幕唰唰地飞:"大学生卖海鲜?能靠谱不?""那个包装盒上的芦苇画真带劲,哪买的?"三个小时过去,订单数蹭蹭破了两千单。村口小卖部的王婶子看得直拍大腿:"乖乖,这可比赶大集厉害多了!"
五个月前,这些山东管理学院的大学生刚到东营时闹过不少笑话。城里长大的李燕第一次下稻田,差点把篮水稻当杂草给拔了。老农张叔气得直喊:"闺女,那是咱的吃饭家伙!"现在这姑娘能一眼认出盐碱地里的耐旱品种,说起PH值头头是道。
盐碱地里刨食吃,这儿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跟老天爷较劲。黄河水带来的沙土倒是肥,可盐碱地就像块难啃的"铁疙瘩"。以往种出来的好东西,经常被中间商三文不值两文卖出去。"这么好的黄河口大米,镇上收购价才三块钱一斤。"合作社的老会计直叹气。
非遗传承人赵大娘原本觉得这帮娃娃就是来玩玩的:"这芦苇编画费工夫,年轻人哪能干这个?"大学生小王二话不说掏出手机直播,五根手指头灵巧地编织着。没多久,赵大娘的手艺视频在平台上火了。"得,这帮城里娃真有两把刷子!"现在大娘见天就催着学生们来拍视频:"咱今天编个啥花样?鲤鱼跃龙门咋样?"
要说最绝的还得数那场助农直播。学生们把黄河鲤鱼包装成了"锦鲤盲盒",每份附赠手写"上岸卡"。水产摊的老刘头看得直咂嘴:"现在年轻人可真会整花活!"这批货两天就卖脱销,价格翻了三番。养殖户们数钱数得手软,都在打听:"这法子明年还能用不?"
这事儿在村里掀起不小的动静。原先镇上中学的教室只有风扇,现在装上了多媒体设备。返乡创业的小年轻们开始琢磨着搞农家乐拍短视频,连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都学会拍视频发朋友圈了。
农科站的专家们倒是提了个醒:大学生带货这事儿,光靠一时的热闹撑不久。可当看到留守妇女李婶通过直播把积压的苹果卖了个精光,村里的供销社开始主动对接电商平台,这事儿就真不是说说的面子工程了。
实践结束那天,学生们收拾行李准备返程。村里的老支书骑着电动车追出来,硬塞给他们一人一布袋花生:"娃娃们,咱乡下没啥好东西。下回放假,记得再来啊!"张明在回程的大巴上翻着直播账号的留言,发现有人留言问:"毕业后来咱们村当村官成不?"
黄河水带来的泥沙还在年复一年地堆积,就像这群年轻人的故事,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长出新的希望。谁说盐碱地种不出好庄稼?当年轻人和老把式们互相成就时,这不就是最好的乡村振兴故事吗?下一场直播,说不定你会看到大学生主播和老渔民搭档,一个爆料,一个捧哏,把地道的黄河口美味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一定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