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易主成都车展,自主品牌包馆智能科技引领新风向

66 2025-08-30 20:26

湿热的成都盛夏,展馆外人潮熙攘。快递小哥拿着咖啡在排队,新媒体编辑推着脚架四处找信号,有人一边刷着抖音一边感慨——今年怎么不见哪些限量兰博基尼和劳斯莱斯了?地上反光的标示袋上写着“比亚迪专馆”,在人流的脚步中被反复踩皱。有经验的观众会发现,今年成都车展的地图,和以往大不一样。

假如你是一名外地记者,不小心原本准备拍几台豪车,进了9号馆才发现,“豪华”这个词,今年被换了新主人。不用等你走到展台,比亚迪、奇瑞、鸿蒙智行的小哥早已排成一条人墙,欢迎你来看技术演示,还顺手塞你一份场景化体验券。对比往年进口豪华车们那种“生人勿近”的清高,倒有点主人和嘉宾的角色互换。

车展,每年都在办,但它早已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风向标。今年成都展,展馆内外最大的悬疑或许不是哪款车新发布,而是“豪华”两个字移主——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真的已经把主流市场和展馆空间占满了吗?

专业视角看,今年这个局面并不是凭空而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里,进口超豪华车去年开始下滑,今年还没缓过来。7月豪华车零售17万辆,同比跌20%,环比跌29%。份额降到9.3%,比去年的12%还低。那些年叱咤风云的品牌,现在连成都车展展馆的门都不愿意进。至于主流合资、二线豪华,在名单里只能靠着“望馆兴叹”。

另一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大兵团作战”。9号馆给了比亚迪整馆搞研发演示区,“兆瓦闪充”、仰望U8浮水——听名字就有点像特工片里的黑科技实验室。奇瑞独揽5号馆,星途、纵横、捷途五大品牌一起亮相。不搞拼盘、不混展,每家都是一棵参天大树。小米、鸿蒙智行们也不甘示弱,1000平米、3000平米大手笔,搞得像游戏公司开新品发布会。

这种品牌“包馆”模式,技术演示和场景互动,和老式展出的静态孤岛模式,判若两国。以前是几辆豪车并排停着,比气派比钢琴键,今年是比算法、拼智能,再看看谁的自动泊车能在高原堵车模拟还不擦挂。国际展馆里的分散参展,看着反而像局促的外来租客,和自主品牌在家门口烹大锅饭的气势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说,中国车企不过是更舍得撒钱,砸出展台效果。但看本质,其实是技术基础和产业链的逆转。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模型、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已经具备“反向输出”的实力。回头看欧洲几个“百年老馆”,两个中国品牌就顶掉了半个展场面积,真不是钱能解决的“肌肉”。

当然,职业惯性让我还是要提醒一句:别只看展馆面积热闹,市场的耐心是冷静无情的。十年前德国、日本汽车品牌在中国大红大紫,没有人想到今天会在展会名单上“缺席”。谁能保证下个十年,今天自信“包馆”的名字还能年年排得着?商业社会里,最怕的往往不是竞争,而是自以为掌控了风头。

再切换到专业视角,中国品牌高歌猛进的底层,是产业链本土化、供应链灵活、用户反馈链路极短。硬骨头都是摸石头过河的问题。但新技术红利吃到嘴里,如何消化不撑肚、后劲持续,这是难题。曾经的日系省油王、德系安全神话,不都是这样一步步衰落在逻辑更新缓慢的惯性里?如果没有市场压力持续鞭策,“包馆”未必等于“包赢”。

再说说展台外的另一面。智能、科技、环保,是这些国产新品牌的宣传口径。可你若逛一圈展馆,不难发现,全景天窗、自动泊车、十分钟快充、冰箱彩电大沙发……卖点背后反而欠缺一点技术本源的专注。现在最热的,不是核心动力或机械安全的突破,而是车内能不能看电影、玩游戏。豪华品牌败退,是不是也在被“智能外衣”遮蔽下的消费降级逼退?

我们这个行业有个老笑话:车展“新势力”,最怕明年人影不见,展台成了保健品推广会。凡事皆有周期,来得太猛不见得走得远。谁能修好下行的电梯,才是真本事。

当然,我没什么资格替市场做终极判断,毕竟搞推理和做预判不同。10年前没人认为中国自主汽车还能和丰田正面碰撞,今天的领先,也可以被明天的变数悄悄逆转。“豪华”“实力”“包馆”这样的词,曾属于别人,现在属于我们,十年后会属于谁?

成都火锅店里,大家聊着哪个新品牌没来展会,哪个总部又要搞招聘。消费和技术的剧本变化,比燃油和电池叠加起来还快。展馆灯火亮到9月,中国汽车品牌下一步怎么走?观众看的是酷炫,老板们看的是份额,我们这些“臭打工”的,不如真蹲个角落,等一会儿看看明年谁还坐“主馆中军帐”。

你怎么看,今年的成都车展,“豪华”的定义,真的已经换人了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下一篇:利用AI技术突破LIMS传统限制,提升实验室数据分析精度
上一篇:二手车贷款背后的三大陷阱:算清这笔账再决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