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美关税激怒民众抵制,暗藏“中国经验”引发热议
118
2025-08-18
Meta的AI团队有点“魔幻”。上个月刚从OpenAI挖来的ChatGPT联合创始人赵晟佳,上班没几天就闹着要回老东家,甚至已经签了回归OpenAI的合同。小扎急得赶紧给人安了个“首席AI科学家”的头衔,就怕真留不住人。
这事儿还没消停,又有消息爆出来:至少3个新招的AI研究员跑了,其中俩入职不到1个月就回了OpenAI;连工作9年的生成式AI产品管理总监Chaya Nayak、10年的生成式AI副总裁Loredana Crisan都离职了——一个去OpenAI,一个跳槽Figma当设计老大。
Meta发言人倒轻描淡写:“招聘嘛,有人选老东家很正常。”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先说新员工“出逃”。赵晟佳不是个例。Ethan Knight之前在OpenAI干过,后来跳去马斯克的xAI,再到Meta,结果待了没多久也跑了。
Avi Verma更绝,入职流程走完直接没到岗;Rishabh Agarwal4月才加入,负责生成式AI项目,转去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MSL)后,突然在LinkedIn发帖说“要承担不同类型的风险”——明眼人都懂,就是干不下去了。
这些人可不是普通员工,都是“九位数年薪”的大佬。Meta花大价钱挖人,结果成了“人才中转站”,这事儿够扎心了。
更头疼的是老员工也留不住。Chaya Nayak在Meta干了9年,负责生成式AI产品管理,直接跳槽OpenAI;Loredana Crisan在Meta10年,当过生成式AI副总裁,现在去Figma当首席设计官。
为什么留不住人?得从Meta最近的“大动作”说起。
今年Meta搞了场史上最大AI重组:把原来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拆成四大部门(前沿大模型、基础科研、产品落地、基础设施),原AGI基金会团队(专门搞Llama大模型的)也被解散;AI业务重组为研究、训练、产品、基础设施四个核心团队。
重组背后,站着个关键人物——28岁的Alexandr Wang。小扎为了挖他,直接砸140亿美元投资他的Scale AI公司,连公司带人一起打包带走。现在Wang管着Meta最重要的AI项目,还领导着小扎秘密成立的TBD部门(名字就叫“待确定”)。
但这年轻人管理经验明显不够。最直接的矛盾是:原Meta首席AI科学家、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现在得向28岁的Wang汇报。放谁身上都得憋屈。
其他老将也没好到哪儿去。前Llama项目负责人Ahmad Al-Dahle现在成了“光杆司令”,连团队都没了;首席产品官Chris Cox也丢了生成式AI的管理权。
内部人士吐槽:“现在团队里全是‘大人物’,权力重新洗牌,老将全被边缘化了。”
更麻烦的是文化和目标的冲突。Wang带的Scale AI团队习惯了初创公司的“打鸡血”模式——每天围着营收目标转,增长、拿订单、赚钱是第一位的。可到了Meta,突然发现没硬性营收指标了。新员工们懵了:“没目标,干活都没动力。”
还有资源问题。前内部人士说:“新员工本来以为能有算力支持,结果承诺的全成了空头支票。”官僚主义和内部资源竞争,让大家更失望了。
小扎也没闲住。内部人士说他深度参与TBD部门运作,但被批“管得太细”;还有传言说,小扎急着让团队搞出“超越人类能力的超级智能”,可Wang觉得进度太赶,两人在时间表上有分歧。Meta官方当然否认,说“都是外人瞎炒作”,但爆料细节太具体,谁信啊?
现在Meta终于有点慌了。截至8月中旬,他们之前挖了超50人(20多来自OpenAI,13多来自Google,还有苹果、xAI等),结果留不住人,只能“暂时暂停MSL团队招聘(除关键岗位)”。备忘录里写:“Wang团队要一个个评估招聘请求,2026年人员增长得谨慎规划。”
换句话说,小扎的“疯狂挖角潮”暂时踩刹车了。
另一边,OpenAI倒乐了。之前Sam Altman还抱怨Meta挖角“令人不快”,说“记不清被挖走多少首席科学家”,现在人自己跑回来,Altman估计得偷着乐。
从赵晟佳“签完合同就跑”,到28岁新领导被老将“架空”,再到Meta紧急暂停招聘——这场AI人才争夺战里,Meta的钱没少花,麻烦却没少找。
高端商战有时候就这么“朴实”:光有钱挖人没用,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个人规划,哪样都得跟上。Meta现在踩的坑,说不定以后能变成经验,但眼下这锅“乱粥”,还得慢慢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