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风暴再起:刘亦菲缺席成全网谜案
183
2025-07-10
说个特有意思的事儿啊,你身边但凡有几个炒股的朋友,坐一块儿聊起股票,那场面能跟开武林大会似的——张三拍着大腿说“我这招‘均线粘合突破’百试百灵,上回那只票就是这么抓的涨停”;李四呷口茶慢悠悠接话“均线有啥用?我只看主力资金流向,资金进场我就进,错不了”;旁边王阿姨插一嘴“你们年轻人太复杂,我就信政策,新闻里提啥行业我买啥,准得很”。听着都挺有道理,对吧?但你要是追问一句“那最近亏的那笔咋说”,画风立马就变了。张三可能翻个白眼:“嗨,那回是大盘突然跳水,系统性风险,跟我方法没关系”;李四叹口气:“别提了,那主力太狡猾,故意做假动作骗我,不然稳赚”;王阿姨更绝:“政策是好政策,就是市场反应慢,再拿拿肯定涨,我这方法没错”。你看,明明账户里的数字跌得叮当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那套“武林秘籍”是天下第一,问题全出在别处。这事儿说怪也不怪,我琢磨了好久,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先说说最常见的,人都爱“记好忘坏”。你想啊,炒股这事儿,谁还没蒙对过几次?比如张三用他那“均线法”,可能三个月里有两次买完就涨了,一次还涨停了,这两次能让他吹半年。至于剩下十几次亏的?要么是“当时没看仔细”,要么是“临时有事没及时卖”,反正都不算“方法本身的问题”。就像我邻居老周,两年前靠听“内幕消息”赚了一万,到现在逢人就说“炒股就得信内部人,那些分析K线的都是瞎折腾”。可实际上呢?他这两年因为听各种“内幕”,亏进去快十万了。但你跟他提这事儿,他准说:“那几次是消息传错了,不是方法不对,真消息来了肯定赚大钱”。你看,他把偶尔的运气当成了方法的功劳,把频繁的失败归结成“意外”,这么一来,自己的方法可不就永远“正确”嘛。再往深了说,这跟“面子”和“自我认同”有关系。好多人炒股时间长了,那套方法早就不是“赚钱工具”了,变成了他的“身份标签”。比如有人天天研究财报,张口闭口“市盈率”“毛利率”,你要是说他这方法不行,他能跟你急——“我研究了这么多年财务,你懂个啥?”他不是在捍卫方法,是在捍卫自己“专业投资者”的人设。还有些人,特别喜欢跟人比“独特性”。别人都追热点,他偏要买“被低估的冷门股”,美其名曰“价值投资”。哪怕这冷门股跌了一年,他也能嘴硬:“你们都不懂,这才是真正的价值,等市场发现了,我就翻倍了”。他其实是怕承认自己错了——要是连自己坚持的“独特方法”都错了,那岂不是跟那些“韭菜”没区别了?为了保住这份“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亏损再多也得硬扛着说“方法没错”。更有意思的是,人都有“找借口”的本能,尤其是在亏钱这种难受的事儿上。你让他承认“是我方法不对”,等于让他承认“我能力不行”,这多扎心啊?但要是把锅甩给别人,那就舒服多了。比如大盘跌了,他说“大环境不好,谁来都没用”;要是某只股票突然出利空,他说“黑天鹅事件,防不住”;哪怕是自己买高了卖低了,也能说“当时手滑了,操作失误,不是方法问题”。反正千错万错,都不是“我的方法错了”。就像小孩摔了跤,总爱拍地板说“都怪你”,成年人炒股亏了,也差不多这个心态,只不过借口更“高级”一点。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很多人所谓的“方法”,其实根本算不上方法,就是瞎凑的“经验”。比如有人说“我只买名字带‘科技’的股票,科技股有前途”,这算哪门子方法?但他自己信啊,买对一次就强化一次“我这招真灵”,买错了就说“这公司假科技,不算数”。或者有人把“看新闻联播”当方法,今天新闻提了农业,他买农业股;明天提了新能源,他追新能源。亏了就说“新闻里说的是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正常”。这种东拼西凑、没有逻辑的“方法”,本身就站不住脚,但架不住人自己能给它“圆回来”——反正解释权在自己手里,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自然永远“正确”。说到底啊,炒股这事儿太特殊了。它不像做数学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也不像开饭馆,口味不好顾客用脚投票,一目了然。股市里的变量太多了,政策、资金、情绪、国际形势,甚至一条小道消息都能影响股价,所以任何方法都不可能百分百灵验。但人呢,又特别需要“确定性”。在股市这种不确定性极强的地方,手里的那套“方法”就像根救命稻草,哪怕它其实没啥用,也得紧紧抓住——不然心里更慌啊。承认方法错了,就等于承认自己在股市里“两眼一抹黑”,这种失控感比亏钱还让人难受。所以你看,那些亏着钱还觉得自己方法最好的人,其实不是傻,也不是犟,是被自己的执念、面子和对确定性的渴望给困住了。就像手里攥着一把钝刀子,割到手了,不怪刀子钝,反倒怪“今天的肉太硬”。说真的,炒股这事儿,有时候承认“我可能错了”,比硬撑着说“我肯定对”,要聪明多了。毕竟,赚钱才是真格的,跟自己的方法较劲儿,最后亏的可是自己的钱啊。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