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警示:美国引爆亚洲“火药桶”,北约东扩恐致第三次世界大战!

92 2025-09-18 05:39

郑永年教授,这位国际关系领域的资深学者,以其对地缘政治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曾掌舵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如今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继续着他的学术耕耘。近期,教授发表了一份引人深思的报告——《第三次世界大战及其亚洲“火药桶”》,在学界内外激起了广泛关注。

郑永年教授的核心警示直指人心:亚太地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争风险,这道火星,随时可能引爆全球性的冲突。他指出,风险的根源在于美国主导的北约,其战略重心已悄然东移,将对抗的矛头直指亚洲。

美国此举的意图昭然若揭,无非是想通过不断升级区域矛盾,制造外部威胁,以此来维系其全球霸主地位。同时,这也能巧妙地转移国内视线,增强内部凝聚力,以应对其结构性的深层挑战。

教授沉重强调,亚洲不幸地被美国推上了大国博弈的中心舞台,使其沦为潜在全球战事的导火索。他的分析如同暮鼓晨钟,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复杂而又危险的国际局势。

北约东望:老兵新局

北约,这个诞生于1949年的联盟,最初是为了应对苏联的钢铁洪流,构筑欧洲和大西洋区域的集体防御屏障。它的活动范围,一度严格限定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

然而,冷战的硝烟散去,北约并未随之解散,反而开始了自我革新。它逐渐从一个单纯的欧洲防御组织,蜕变为一个能够全球干预的工具,其足迹甚至延伸到了科索沃和阿富汗。

进入21世纪,美国的战略重心也发生了显著的转移,目光开始投向辽阔的亚太。这延续了奥巴马时期“亚太再平衡”的理念,但其内涵和实施方式却在不断深化与变异。

最初,“亚太再平衡”更侧重于经济外交,试图通过贸易与投资来塑造区域格局。但很快,这一策略便注入了更多安全元素,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区域盟友的军事合作日益紧密。

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这一“再平衡”政策更是被赋予了浓厚的对抗色彩。贸易战的烽火与大规模的军售,无形中加剧了中美两国间的摩擦与紧张。

拜登政府上台后,不仅继承了这条路径,更将北约机制正式纳入其“印太战略”的框架。这标志着北约在地理和战略上,都迈出了向东扩张的关键一步。

美国心机:霸权与内患

作为北约最大的贡献者,美国在推动北约转向亚太的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战略动机错综复杂,其中之一便是不愿独自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美国寻求拉拢欧洲的资源,通过北约这一多边机制来分散风险。这种多层联盟网络,被它视为比单纯的双边协议更为高效,能够更好地分摊军事与政治压力。

此外,美国还试图将欧洲的军费压力,巧妙地转化为对亚太地区的支持。例如,2024年峰会要求成员国国防开支达到GDP的2%,这部分资金很可能间接或直接服务于其亚太战略。

郑永年教授指出,美国这种引战策略的根源,也深深植根于其国内的结构性矛盾。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加剧了内部的紧张与对立。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政治精英们选择将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巧妙地转化为针对中国的反华情绪。两党在对华“脱钩”和军事“围堵”的问题上,已达成高度共识。

尽管欧洲内部对战略自主存在分歧,例如法国的态度有所保留,但美国仍在积极游说欧洲国家将中国视为共同威胁。这推动了德国、法国等国增加在亚太地区的投入。

北约的“亚太化”进程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峰会决策和合作框架逐步落实。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清晰勾勒出其战略东移的轨迹。

2022年,在马德里举行的北约峰会上,其战略概念首次将中国明确列为“系统性挑战”。这标志着北约正式开启了针对中国的双线对抗模式。

紧接着在2023年的维尔纽斯峰会,北约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战略。峰会邀请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印太伙伴”领导人出席,构建了更为紧密的合作框架。

2023年峰会公报中,北约将中国描述为影响全球安全的因素,特别提及了中国在供应链领域的地位以及其军事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明确了对抗的焦点。

亚洲棋局:风雨飘摇

而在2024年的华盛顿峰会,北约的亚太化进程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峰会不仅讨论了网络防御和南海问题,还宣布在东京设立联络处,并与日本签署了合作协议。

2024年峰会公报中,北约明确提及中国“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试图将中俄两国捆绑起来。这与冷战时期北约对华中立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和盟友强化也同步进行。美国国防预算中,亚太项目的占比从2020年的15%显著增至2025年的近30%。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太平洋巡航、导弹部署和盟友训练,旨在加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干预能力,进一步推进其包围圈策略。

例如,2024年美国向菲律宾提供了5亿美元的海岸警卫队装备,并允许美军使用更多的基地。此举明显针对南海问题,加剧了区域紧张。

此外,美国还通过AUKUS协议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技术,并举行了美日韩三边峰会和美菲南海联合巡逻等行动,不断编织其在亚太的联盟网络。

美国还积极说服欧洲盟友将中国视为共同威胁,推动德国、法国等国增加在亚太地区的投入。这进一步将欧洲的资源和注意力引向亚洲。

亚太地区虽然拥有全球最高的经济总量和贸易额,展现出非凡的经济活力,但其安全架构却呈现出严重的碎片化。区域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加剧了潜在的冲突风险。

许多亚太国家正陷入一种两难困境:它们在经济上深度依赖中国,但在安全上却被迫或主动选择依赖美国,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它们易受外部势力影响。

以韩国为例,其对华出口占总量的25%,经济上与中国紧密相连。然而,在安全方面,韩国却深度依赖美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也日益高涨。

2023年,韩国签署了美韩核威慑协议,进一步强化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2024年,韩国更是与北约首次进行了反导演习,其中涉及萨德(THAAD)系统升级,这使得韩国难以在区域冲突中保持中立。

日本也积极配合美国的战略部署。2024年,日本军费开支升至GDP的1.5%,并采购F-35战机用于南海巡逻,其军事姿态日益强硬。

日本还修订了安保法,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并积极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和北约进行对接。这些举动都表明日本在安全上全面倒向美国。

菲律宾则利用与中国在南海存在的争端,成为美国介入区域事务的切入点。美国借机向菲律宾出售武器并举行演习,进一步激化了地区矛盾。

郑永年教授指出,区域内国家财富分化、民粹主义抬头等内部矛盾,很容易被外部势力利用。这些因素被外部干预者利用,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对抗。

郑永年教授认为,北约进入亚洲,正在将冷战思维和对抗模式带入原本相对缺乏军事联盟的地区。这种引入,对区域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冲突边缘:路在何方

郑永年教授预判,美国拉北约入局,可能导致冲突的扩散,进而引发多国卷入的全球性战事,即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种风险,并非遥不可及的臆想。

美国的军事投入也印证了其引战策略。2024年,美国援助亚太盟友的资金高达300亿美元,主要用于基地升级,这一数字是2015年“亚太再平衡”预算的两倍。

这种大规模投入旨在推进对中国的包围圈。2024年的国防报告已将亚太列为优先战区,印太司令部更是采取“Prevail”(主导/进攻)姿态,而非单纯的防御。

美国催促盟国武装到牙齿,甚至建立了联合总部指挥日本部队,并计划护航菲律宾船只。这些行动都显著增加了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

美国的搅局,导致亚太地区的军费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大量的资金流向武器采购,而非民生发展,这无疑加剧了区域内的军备竞赛。

面对北约的亚太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北约作为冷战遗留产物,声称防御却越界制造对抗,不应将欧洲的乱局带到亚太地区。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对话化解分歧。中国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等区域合作机制,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

2024年,中日韩峰会重启经济合作,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化。这与北约所推行的对抗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美国的举动扰乱了投资信心,但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维护区域的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

郑永年教授呼吁亚洲国家需审慎,发声拒绝北约的介入,警惕被拖入潜在的冲突漩涡。这是亚洲国家集体智慧的选择,关乎自身命运。

中国在应对上,需要加强自主防御能力,同时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纽带。这双重策略旨在守护区域的和平与繁荣,维护亚洲的未来。

结语:智慧抉择

郑永年教授的深刻警示,促使亚洲国家必须高度警惕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战略意图。当前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要求区域内各国保持清醒的头脑。

美国通过拉拢北约进入亚太,其引战策略无疑对区域平衡构成了破坏性影响。这种单边主义行动,正在威胁全球和平的基石,不容小觑。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在维护区域繁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为亚洲提供了另一条发展路径,一条共赢之路。

亚太地区所有国家都应集体努力,以智慧作出选择,避免被拖入潜在的全球性冲突。区域的未来,掌握在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行动之中。

下一篇:以色列投下几枚炸弹,距中使馆只有800米,中方在联合国说了一句话
上一篇:“环保少女”再闯加沙,遭以色列越境袭击?突尼斯政府表态有点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