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主播:大部分人不喜欢中国人,中国主播的回答让他哑口无言。网友说:韩国人只是不喜欢中国人,但是中国人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

167 2025-10-08 07:26

韩国女主持人在节目里刚甩出一句“中国制造不就是廉价仿品的代名词嘛”,现场韩国观众还没来得及送上赞许的掌声,中国教授不紧不慢地笑着反问:“您平时坐什么交通工具? ”女主持下意识回答:“公交地铁啊。 ”教授立刻甩出事实:“首尔112路公交车是中国宇通造的,仁川地铁四号线是中车集团建的,您每天屁股底下坐的可都是中国技术! ”现场导播镜头扫到女主持瞬间凝固的表情,隔着屏幕都能替她脚指头抠地。

这戏剧性一幕只是中韩民间认知错位的一个缩影。 有数据显示,2025年韩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仅23.1%,比十年前暴跌了一大截。 这种情绪在二三十岁的韩国年轻人中最为强烈,81%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有“负面”或“非常负面”的态度,这个比例在全球主要国家中高居榜首。

韩国极右翼媒体在这场认知战中“功不可没”。 它们整天盯着中国找茬,有点风吹草动就大做文章。 沙尘暴来了说是“中国环境污染害的”,泡菜进口多了就炒作“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甚至连房价上涨都能怪到“中国人在韩购房置地”头上。 这些媒体与政党、资本形成复杂博弈关系,故意炒作抹黑中国形象。 大邱大学教授金成海指出:“韩国的‘嫌中’现象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政治策划的产物”。

韩国的历史教育也在悄悄埋下偏见的种子。 青少年在课堂上学到的历史对明朝派兵支援朝鲜抗日之类的事轻描淡写,却反复强调中国干预朝鲜、朝贡制度等内容。 这种教育方式让韩国年轻人从小就觉得中国是个欺负韩国的强权国家,这种印象一直延续到他们成年。

文化领域的争夺更是火上浇油。 韩国在国际上大搞“文化归属战”,把端午节、泡菜、孔子这些中国传统元素试图申遗成“韩国专属”。 这些举动让中国人倍感气愤,明明是自己传统文化被挪用,反而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文化摩擦。

从韩国自身发展来看,过去几十年确实挺厉害,以“小而强”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充满自信。但中国发展太快了,眨眼间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芯片、电动车、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步步紧逼韩国。 2020年韩国GDP规模下降到只是中国的1/9,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规模。 这种被反超的焦虑感让很多韩国人心里不是滋味,转而变成对中国的敌意。

韩国外交政策的转向更是雪上加霜。 尹锡悦政府上台后推行“亲美媚日”外交,一心跟着美国走,积极参与“印太战略”,故意夸大“中国威胁”。 在南海、台湾这些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部分韩国政客的表态让人很不舒服。 极右翼媒体更是把韩国经济不振、失业率上升都怪到中国头上,进一步激化了民间厌华情绪。

然而有意思的是,中国民众对韩国的态度却呈现出另一种景象。 很多网友说“中国人脑海里根本就没有感觉韩国的存在”,这不是故意无视,而是中国发展太快了,大家关注点都在国内建设和科技创新上。 中国年轻人忙着搞AI创业、短视频带货,琢磨在新领域做出成绩,追求更好的生活,没那么多时间去在意韩国怎么看中国。

消费观念差异也很明显。 韩国年轻人流行靠网贷买奢侈品,追求“精致穷”;中国Z世代却流行“反向消费”,喜欢买二手东西,自己动手改造旧物,过着低欲望生活。 创业方面,韩国全民沉迷炒股、玩美股;中国90后中有46%的人尝试过创业,开小店、搞直播、摆摊,实实在在地干事业。

甚至韩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从首尔的宇通公交车到仁川的中车地铁,从三星手机里的舜宇光学摄像头模组到韩国网红最爱的菜鸟国际快递三日达。 韩国论坛热帖都在问:“我家还有啥不是中国造的? ”

这种认知差异还体现在相互了解程度上。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大多来自媒体和网络的误导,而中国年轻人则通过实际发展体验着国家的进步。 一位韩国朋友第一次来中国旅游前还担心治安问题,在厦门玩了几天后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后来还带着母亲再次来中国旅游。

两国媒体在塑造相互认知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韩国主要媒体的党派色彩鲜明,《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等保守立场浓厚。 近十年来韩国媒体从业者的政治倾向越来越向右翼保守倾斜,导致涉华报道带有偏见、歪曲和冷战思维。 这些媒体只执着于安全和经济话题,没有摆脱僵化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观念。

中美关系的变化也影响着韩国人的对华态度。 中韩建交后,韩国长期奉行“安美经中”政策,但这个政策成功的前提是中美关系总体稳定。 随着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竞争主导,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回旋空间缩小,由“左右逢源”变为“左右为难”,这自然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韩国社会近年来开始广泛使用“中国风险”一词,要求减小对华贸易依赖的呼声增多。 韩国进口的上万种商品中,有1800多种特别依赖中国,其中镁、氯化钙、尿素等的依赖度都在90%以上。这种依赖感让一些韩国人感到不安。

然而事实是,中韩贸易额连续多年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两国经济高度互补。 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利益,如果因为无端的反华情绪破坏两国关系,最终损害的将是韩国自身的利益。 当辣白菜涨价和相关产业受到冲击时,韩国民众或许才会意识到冲动的代价。

韩国东亚研究所所长禹守根建议多引进中国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和书籍,多搞高质量演讲,让韩国年轻人认识到中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逐渐打消他们觉得“中国只是人多、钱多”的刻板看法。 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从2019年起每年举办韩中友好青年论坛,创造对话机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指出,韩国民间对华认知出现偏差的根源在于中韩实力对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一些韩国人还处在俯视中国,甚至贬低中国的阶段,还未适应也不愿适应将中国视为一个崛起的强国。

下一篇:失去中国市场后,很多水果滞销,开始懊悔得罪中国了
上一篇:特朗普刚对华开炮,中国铁杆盟友就突然现身,沙特意外获得核保护伞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