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比毛泽东更懂农业,当年多少人说比毛泽东会打仗
之前从未听闻过的那位美国籍的许倬云先生离世了,竟一下子被媒体捧成了大师级人物。
大师那句“只可惜看不到国家统一”的感慨,深深触动了这些人的心。郭松民接着引用了陆游诗的下一句:“等大军收复中原那天”,并说中原地区早在1948年就被解放军解放了。
有人骂郭松民是“极端左派”,说他既恶劣又坏心。但你看,陆游的诗不就是这么个调调嘛,用诗来理解许倬云,这思路没错。
那么,许倬云先生在学术方面究竟有哪些出色的思想和成果呢?
张维迎在追忆许倬云的文中提到:“许老讲,毛泽东出身农村,深谙农民心思却对农业不甚了解。正因了解农民,革命才得以成功;而对农业的陌生,则导致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业上的大跃进。许老颇为自豪地说,自己虽长于城市,又因身体缘故不能亲自下田,但对农业却颇有心得。确实,许老曾著《汉代农业》,写的就是汉代农民如何耕种。”
读过这段内容后,不禁让人联想到,有人曾称按其标准毛泽东难以考入北大,自认为在诗词方面更胜一筹;另有北大人士表示,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观点有误;还有作家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存在局限,自诩在文学上比毛泽东更精通。
蒋介石曾评价,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堪称满分,但在经济建设上却毫无建树。近来,不少人自诩经济能力超越毛泽东,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加批判,言辞激烈。张维迎也时常宣扬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之前,不少人觉得自己打仗比毛泽东还要厉害。
头一个要说的是余洒度。他毕业于黄埔军校,参与过北伐战争,有过实战经验。秋收起义时,警卫团也加入其中,团长卢德铭是总指挥,他对毛委员特别敬重,一切行动听毛泽东指挥。可卢德铭牺牲后,身为副总指挥和师长的余洒度就看不上当过老师的毛泽东了,说他没打过仗,指挥不了部队。他主张攻打长沙,不愿去井冈山,也不接受三湾改编的安排。三湾改编结束后,余洒度就离开了部队,跑到中央去告毛泽东的状。最后,余洒度背叛了革命,投奔了蒋介石。
第二个要说的是周鲁,他是个年轻小伙子,当时作为湘南特委的代表,跑到井冈山给毛泽东传达指令,让红军去攻打湘南,在那儿建立根据地。他态度傲慢得很。更离谱的是,他还错误传达了中央对毛泽东的处理决定,声称中央已经开除了毛泽东的党籍,毛泽东不能再担任党代表,以后由他来指挥红军。
第三位是杜经修,他上山传达湖南省委的命令,要求红军返回湖南作战。他不顾毛泽东的劝阻,擅自指挥29团攻打郴州,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周鲁和杜经修都犯了以主观臆断代替实践检验的错误,他们毫无实战经验,却自认为在军事指挥上胜过毛泽东。未曾亲身实践便自诩掌握真理,实则是对毛泽东能力的否定。
第四位要说的是刘安恭。在古田会议召开前,朱德在如何建军的问题上就存在不同看法,同时在是否打回湘南的问题上也有分歧。此时,中央派来了特派员刘安恭,他毕业于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刘安恭是周恩来委派的,他带来了周恩来代表中央所写的二月来信,信中要求朱德和毛泽东前往莫斯科学习和休养,同时让红四军分散行动,由刘安恭来指挥。但朱德和毛泽东都拒绝离开红四军,刘安恭却执意要领导红四军,并反对毛泽东的建军理念。刘安恭曾是朱德的副手,这时他们走得很近,而陈毅则通过民主选举取代了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职务,自己当上了前委书记,由此可见当时对毛泽东建军思想不满的人确实不少。但陈毅当上书记后才发现,自己并不会带部队,也不懂如何指挥打仗。毛泽东一气之下,便离开了红四军。
毛泽东走后,朱德和刘安恭按照中央的命令,带着队伍去潮汕那边建根据地,结果折损了一千五百多人,红四军也损失了一半的人马。去潮汕建根据地这个决定,是周恩来批的。南昌起义那支队伍去潮汕建根据地没成,队伍被打散了。三河坝分兵后保留下来的那部分队伍,在朱德的带领下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合了。周恩来作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又让朱德去潮汕建根据地,说是要完成南昌起义部队的任务。可后来失败了,大家才明白红军不能没有毛泽东。于是把毛泽东请回了红四军,之后红军接连打败了蒋介石的第一、二、三次围剿,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大发展。直到现在,大家也说不清为啥毛泽东去井冈山建根据地能成,南昌起义的队伍去潮汕建根据地就不行。
第五位是周恩来。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周恩来从上海抵达了苏区。当时中央主张攻打大城市,但毛泽东持反对意见。宁都会议上,是否攻打赣州成为了争议焦点,毛泽东明确表示反对,而其他人几乎都支持攻打。毛泽东认为赣州难以攻克,彭德怀则与毛泽东产生激烈争执,声称若攻不下便愿受惩处。最终投票决定,周恩来成为前委书记,而毛泽东则离开了红军的领导职务。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显得孤立无援,朱德、刘伯承等人都支持了周恩来。
结果很快就遭了报应,攻打赣州时吃了大亏。彭德怀带领的红三军团损失惨重,攻不进去又退不出来,几乎要全军覆没。这时大家才又想起毛泽东,觉得他肯定有办法解救彭德怀,于是项英前往九华山请毛泽东回来指挥,这才让彭德怀的红三军团转危为安。彭德怀在具体战斗中反对毛泽东,这可不是头一回。攻打长沙时,也是毛泽东出手相助才让他脱险的。
没成功攻下赣州后,中央还是决定攻打大城市,这次目标是武汉。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成功拿下了彰州,收获极大,给上海的中央送去了很多银元,缓解了中央的资金紧张,但中央方面却不买账,依然坚持要打武汉。毕竟,彰州也算不上是大城市。
第六个要说的是三人小组。博古和李德到了苏区后,和周恩来一起组成了这个小组,完全接管了红军的指挥权,毛泽东则只被安排担任苏维埃主席,负责地方事务。这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根据地也丢了。长征时,在湘江那一战,八万红军只剩三万。生死关头,大家才又想起了毛泽东,他提出的不去湘西、改道贵州的建议被采纳。后来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掌握了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权,这才有了后来突破蒋介石重重包围、取得长征胜利的壮举。
第七位要说的是张国焘。中央红军和另一支红军队伍会合时,张国焘瞧见中央红军人数已不足一万,且疲惫至极,而他的红四方面军却兵力充足、士气高昂,于是便想当红军总头目,掌控中央大权。但他的要求被拒绝后,竟自行成立了新的中央,不再跟随中央红军北上共同抗日。
第八位要说的是王明。红军抵达延安安顿好后,王明又从莫斯科返回了。他明目张胆地反对毛泽东的抗日策略和方针,主张全面倒向国民党,还想取代毛泽东的领导权。不少人跟风附和,觉得王明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斯大林所信赖的。但经过延安整风,纠正了极左和极右的错误路线,也查明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问题的根源都在王明。直到七大,才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抗战胜利后三年,我们打败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大军,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声称自己比毛泽东更擅长打胜仗了。
近年来,有人声称他比毛泽东更擅长经济运作,尤其是推行美国式的市场经济模式,并对毛泽东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批评。学者许倬云也曾表示,他在农业领域的造诣超过毛泽东,暗指其经济能力更胜一筹。张维迎对许倬云的观点表示赞同,同样认为他比毛泽东更懂经济,大力推崇美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时对计划经济进行批判。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人们越发觉得还是毛主席时代的经济模式更稳健,美国那套市场经济问题不少。许倬云、张维迎两人当时提出的观点,被不少人当作笑话,说他们自以为是,根本不懂得经济运行的深浅。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