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当秦王灭六国,自称始皇帝想传万世,儿子三年就把江山败光了
公元前225年,秦国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年轻将军李信信誓旦旦说只要二十万人就能灭楚国,结果被人家打得全军覆没。
秦王嬴政听到消息,不但没杀李信,反而跑去请退休的老将军王翦出山。
王翦开口就要六十万大军,嬴政咬咬牙,全给了。
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
01 少年天子的野心
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当上了秦王。这事儿放现在,也就是个初中生的年纪。
但秦国不一样。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像开了挂一样,一代比一代强。到嬴政这辈,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里最能打的那个了。
嬴政小时候过得挺惨。他爹秦庄襄王当年在赵国当人质,嬴政就在赵国出生。那时候秦国和赵国打仗打得厉害,赵国人恨不得把他们父子俩都杀了。后来他爹靠着吕不韦的帮助才回到秦国,继承了王位。
13岁当秦王,听着风光,其实啥权力都没有。朝政大权都在相国吕不韦手里,还有个叫赵高的太监在旁边搅和。
一直到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才真正掌权。这一年,他干掉了嫪毐的叛乱,赶走了吕不韦,终于把朝政大权抓在了手里。
嬴政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琢磨怎么统一六国。
当时战国七雄的格局是这样的:秦国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最富,赵国军队最能打,韩国最弱。燕国和魏国在中间摇摆,谁强就跟谁。
秦国之所以能一家独大,全靠几代人的积累。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让秦国国力大增。后来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带兵打仗,长平之战一口气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到嬴政这代,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
但嬴政知道,光有实力还不够,还得有策略。
他手下有一批能人:李斯负责出谋划策,王翦、蒙恬负责带兵打仗,还有一堆从各国跑来的人才。秦国当时的政策是不问出身,只要有本事就能当官,所以吸引了大量人才。
公元前230年,嬴政决定动手了。第一个目标,就是最弱的韩国。
02 灭国序曲——韩国的覆灭
为啥选韩国开刀?
道理很简单:韩国最弱,而且就在秦国旁边。打韩国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灭了韩国,秦国的地盘就能直接连到中原,后面攻打其他国家也方便。
韩国这个国家,说起来也挺惨的。战国初期韩国还挺强,韩非子这样的大才子都是韩国人。但后来韩国被秦国压着打,国土越来越小,到最后只剩下几座城了。
公元前230年,秦国大将内史腾带兵打韩国。韩国国君韩王安想抵抗,可根本打不过。
韩国向其他五国求救,但谁也不来帮忙。为啥?因为大家都怕秦国,谁也不想当出头鸟。而且韩国离秦国太近了,去救韩国等于直接跟秦国开战,其他国家都不傻。
就这样,韩国成了第一个被灭的国家。韩王安被抓到秦国,韩国的土地全部被秦国占了。
韩国灭亡后,其他五国才反应过来:秦国这是要来真的了。
赵国最紧张。因为赵国是秦国的老对手,两国打了几十年仗,赵国差点被秦国灭过好几次。赵国名将李牧赶紧加强防守,准备跟秦国死磕。
楚国也慌了。楚国地盘虽然大,但北边有韩国、魏国挡着,一直没把秦国太当回事。现在韩国没了,楚国就直接面对秦国了。
齐国倒是不慌。齐国在最东边,离秦国远着呢。而且齐国当时跟秦国关系还不错,齐王觉得秦国不会打自己。
燕国和魏国在观望。这两个国家实力中等,谁也打不过秦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公元前229年到前228年,秦国开始攻打赵国。
赵国这次是真拼了命。名将李牧带兵守城,秦国打了一年多都没打下来。嬴政急了,让人去赵国贿赂赵王宠臣郭开,造谣说李牧要谋反。
赵王昏了头,居然把李牧杀了。李牧一死,赵国就完了。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攻破,赵王被俘。
但赵国公子嘉跑到代地,建立了代国,继续抵抗。秦国没管他,先去打别的国家了。
灭了赵国,秦国就打魏国。魏国挨着韩国和赵国,现在两个邻居都没了,魏国也撑不住了。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灭。
三个国家灭了,还剩楚国、燕国、齐国和代国。
嬴政觉得楚国最难打,地盘大,人多,得先灭楚国。于是他问手下的将军:打楚国需要多少人?
年轻将军李信说:给我二十万人就够了。
老将王翦说:至少要六十万人。
嬴政一听,觉得王翦胆子太小,太保守了。年轻人李信多有冲劲啊,二十万人就敢打楚国!
于是嬴政就让李信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打楚国。
03 二十万大军的惨败
公元前225年,李信带着二十万秦军,浩浩荡荡杀向楚国。
李信是秦国的少壮派将领,年轻有为,打仗勇猛。之前打燕国的时候,李信一路追着燕太子丹打,差点活捉了燕国太子。嬴政对李信很器重,觉得这小伙子前途无量。
李信也不负众望,刚开始打得挺顺利。他带兵攻下了楚国好几座城,一路推进。
李信越打越顺,就觉得楚国也不过如此嘛。他给嬴政写信,说楚国快完蛋了,用不了多久就能灭楚。
嬴政收到信,心里高兴。看,还是年轻人给力,王翦那老头就是胆子小。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都傻眼了。
楚国这边,有个叫项燕的将军。这人是楚国名将,打仗特别厉害。项燕看李信年轻气盛,就故意示弱,让李信追着打。
李信追了三天三夜,部队都累了。就在这时候,项燕突然回头反击,还调集了楚国的大军包围了李信。
李信这才发现不对劲,想撤退已经来不及了。楚军把秦军包围得死死的,二十万秦军被打得七零八落。
李信拼了老命才带着残兵逃了回去,二十万大军基本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咸阳,嬴政气得脸都绿了。
这可是二十万大军啊,秦国的精锐部队,就这么没了?
但嬴政没有昏头。他知道现在杀李信没用,楚国才是大问题。如果楚国趁机反攻,秦国可能连统一六国的机会都没了。
嬴政想来想去,还是得请王翦出山。
可是王翦之前被他晾在一边,现在去请人家,人家会答应吗?
嬴政顾不了那么多了。他亲自去找王翦,态度放得特别低。
王翦住在家里养老,听说秦王来了,也没急着出门迎接。等嬴政进门,王翦才慢悠悠地站起来。
嬴政也不生气,直接开门见山:先生,秦国需要你。
王翦看着这个年轻的秦王,说:大王,我老了,不中用了。
嬴政说:先生,之前是我错了。现在楚国反扑,只有您能救秦国。
王翦沉默了一会儿,说:大王真的要我出山?
嬴政说:只要先生肯出山,要什么我都答应。
王翦说:那我要六十万大军,一个都不能少。而且我出征期间,军中的事我说了算,大王不能干涉。
嬴政咬咬牙:好,我答应你。
王翦还有条件:我还要大王给我很多田地和房子,赏赐我的子孙。
嬴政愣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没问题,先生要多少我给多少。
为啥王翦要这么多东西?
其实王翦是怕嬴政怀疑他。六十万大军,这是秦国几乎全部的兵力了。如果嬴政怀疑王翦要造反,那就麻烦了。所以王翦不停地要田地、要房子、要赏赐,就是告诉嬴政:我不会造反,我就是想给子孙留点家业。
嬴政也明白王翦的心思,所以答应得特别痛快。
公元前224年,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
04 王翦的六十万大军
六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战国时期,一个国家能拿出十万大军就算很强了。秦国倾全国之力,才凑出了六十万人。
王翦带着这六十万人到了楚国边境,却不急着打仗。
他让士兵们扎营,每天吃饱喝足,还组织大家洗澡、游戏。楚国那边准备好了等秦军来打,结果秦军就在那儿休息。
楚将项燕都懵了:这秦国在搞什么鬼?
王翦就这么养了一个多月,士兵们养得白白胖胖的,战斗力恢复到了巅峰状态。
就在楚军以为秦军不会打的时候,王翦突然下令:全军出击!
六十万大军像潮水一样涌向楚军。楚军根本挡不住,节节败退。项燕想用之前对付李信的办法,假装撤退引诱秦军,但王翦根本不上当。
秦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点一点蚕食楚国的土地。
公元前223年,楚国都城被攻破,楚王被俘。项燕战死,楚国灭亡。
楚国一灭,其他国家都慌了。
燕国赶紧派太子丹去刺杀秦王,结果刺杀失败,反而给了秦国攻打燕国的理由。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代国也被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彻底消失。
现在就剩齐国了。
齐国这个国家,之前一直跟秦国关系不错。齐王觉得秦国不会打自己,所以一直在观望,其他国家被灭的时候齐国都没出手相救。
可是齐王想错了。秦国的目标就是统一六国,怎么可能放过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兵临齐国。齐王这才慌了,想抵抗已经来不及了。齐国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至此,战国七雄全部被秦国统一。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秦国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
嬴政站在咸阳宫里,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秦国领土,心里的激动没法形容。
500多年的乱世,终于结束了。从今以后,天下再也没有战争,再也没有割据,所有人都是大秦帝国的子民。
嬴政觉得"王"这个称号配不上自己的功绩。古代有三皇五帝,那我就把"皇"和"帝"合起来,叫"皇帝"。而且我是第一个,所以叫"始皇帝"。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时代。
05 千古一帝还是千古暴君
统一六国只是第一步,怎么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才是难题。
嬴政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政治制度。他废除了分封制,改成郡县制。全国分成36个郡,每个郡下面设若干个县,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命。这样一来,地方就没有世袭的诸侯了,权力全部集中到中央。
这个制度厉害啊。之前周朝搞分封制,诸侯世袭,最后各地诸侯尾大不掉,周天子管不住,才闹出战国七雄。现在郡县制一搞,地方官员都是中央任命的,想换就换,地方就翻不起浪了。
这套制度一直用到清朝,用了2000多年。
然后是经济和文化。嬴政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
之前各国文字不一样,秦国的字,楚国人看不懂。现在统一成小篆,全国都用一种文字。这对文化传播太重要了,后来几千年中国都用汉字,就是从这开始的。
货币统一成圆形方孔钱,各国之间做生意方便多了。度量衡统一,一尺就是一尺,一斤就是一斤,不会各地标准不一样。
这些改革太牛了,直接奠定了中国后来2000年的基础。
但嬴政也开始干糊涂事了。
第一件糊涂事,修长城。
匈奴在北方经常南下抢劫,嬴政就让大将蒙恬带三十万大军去修长城,把原来各国的长城连起来,从东到西绵延万里。
修长城本身是好事,能防御匈奴。可问题是,嬴政太急了,想一次性把长城修完。三十万人在荒郊野外修长城,条件有多苦可想而知。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修长城死了多少人,但民间传说里,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最后累死了,孟姜女哭得长城都倒了一段。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说明老百姓对修长城怨气很大。
第二件糊涂事,修阿房宫和陵墓。
嬴政想给自己修个超级豪华的宫殿,就是阿房宫。还要修个超级豪华的陵墓,就是现在的秦始皇陵。这两个工程都是超级大工程,需要几十万人去干活。
老百姓本来就够累的了,种地要交税,当兵要打仗,现在又要修长城、修宫殿、修陵墓。一年到头家里没有男丁,都被抓去干苦力了。
有些地方,全村的男人都被抓走了,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地没人种,日子没法过,这日子怎么活?
第三件糊涂事,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嬴政在宫里宴请群臣。有个博士叫淳于越,提出应该恢复分封制,让皇帝的儿子们去做诸侯。
丞相李斯一听就急了。分封制?那不是要倒退回战国时代吗?李斯上书说,那些读书人总拿古代说事,说古代怎么好怎么好,影响皇帝的政策。建议把那些书都烧了,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的书。
嬴政一听,觉得有道理。他下令烧书,除了官府藏书,民间的《诗经》《尚书》还有诸子百家的书,都得交出来烧掉。谁要是私藏,就要受罚。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有些方士骗嬴政说能炼出长生不老药。嬴政给了他们很多钱,结果这些人拿了钱就跑了。嬴政大怒,抓了460多个方士和儒生,全部活埋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
不过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坑儒,史学界有争议。《史记》里说坑的是方士,不是儒生。后来汉朝的儒家学者为了抹黑秦始皇,就说他坑的是儒生。
但不管坑的是谁,焚书是确实发生了的。秦始皇这么搞,把读书人都得罪了。后世的史书都是读书人写的,他们当然要把秦始皇写得特别坏。
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怨气越来越大。但嬴政压根儿不管,他觉得自己是始皇帝,建立的是千秋万代的基业,这点牺牲算什么?
公元前210年,嬴政第五次巡游天下,走到河北沙丘的时候,突然病倒了,没多久就死了,年仅50岁。
嬴政死后,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秦二世比他老爹还暴虐,继续大兴土木,横征暴敛。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喊出了那句著名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喊,天下就乱了。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六国旧贵族也趁机复辟。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攻入咸阳,秦朝灭亡。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朝灭亡,只有短短15年。从秦二世登基到秦朝灭亡,只有3年。
始皇帝想传千秋万代,结果二世就亡了。
06 盛极而衰的警示
秦朝为啥会二世而亡?
不是制度不好,秦朝建立的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这些制度,后来的汉朝全盘接受了,而且用了几千年。
问题就出在嬴政太急了。
他想一代人干完十代人的活儿。修长城、修宫殿、修陵墓,这些工程哪个不是超级大工程?放在和平年代,慢慢修,分几代人修,那没问题。可嬴政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全部修完,老百姓就受不了了。
更要命的是,秦朝的法律太严了。商鞅变法搞出来的那套严刑峻法,在战争年代可以让国家强大,但在和平年代就不行了。老百姓犯点小错就要受重罚,动不动就连坐,谁受得了?
陈胜吴广为啥要起义?因为他们去边疆戍边,路上耽误了,按秦法要被杀头。反正都是死,不如反了吧。这就是秦法太严的后果。
汉朝建立后,刘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刘邦进咸阳后,跟老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法全部废除。老百姓一听,这皇帝好啊,大家都支持刘邦。
汉朝还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到汉武帝时期,国家才有实力去打匈奴。
对比秦朝和汉朝,就能看出问题在哪儿。秦朝的制度是好的,但执行得太急太狠,老百姓受不了。汉朝用的还是秦朝的制度,但实行得比较温和,老百姓能活下去,国家就稳定了。
说回秦始皇这个人。他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千古暴君?
这个问题,2000年来一直有人争论。
从功劳来说,秦始皇确实了不起。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500多年的乱世,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创立了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些都是对中华文明有重大贡献的。
李白写诗夸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太宗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连毛主席都说过:"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
但从罪过来说,秦始皇确实够暴虐。修长城、修宫殿、修陵墓,征发了上百万人去干苦力,不知道累死了多少人。焚书坑儒,搞思想控制,开了后世文字狱的先河。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最后秦朝二世而亡。
所以秦始皇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既是有功的,也是有过的。功过各半,或者说功大于过,这要看从什么角度评价。
从长远来看,秦始皇建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郡县制用了2000年,统一文字货币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从这个角度说,他的功劳确实大。
但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秦始皇就是个暴君。他们承受的苦难是真实的,累死饿死的人也是真实的。站在他们的角度,秦始皇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历史就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只有复杂的人性和不同的立场。
秦始皇的一生,辉煌的是他统一六国建立帝国,失败的是他太急功近利搞暴政。他想传千秋万代,结果二世就亡,这是对他最大的讽刺。
但秦始皇建立的制度和统一的格局,却真的影响了中国2000年。从这个角度说,他虽然没能传千秋万代,但他的影响力确实传到了千秋万代。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历史人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