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中心幼儿园举办“爱传承·礼作别·梦起航”2025年毕业典
67
2025-07-20
城市发展时,拆老房子挺常见的,可为啥1958年国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那片地方搞的大拆迁,到现在还议论纷纷呢?原因就是,世上的事儿没法重来,有的东西一旦被拆掉,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那次拆迁,让我们没了一座在封建社会很有代表性的“心灵标志”,那就是被称作“国门”的中华门。
中华门本身历史并不那么惊心动魄,但它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象征意义。在封建社会,这座建筑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老百姓一看见它,就能立刻感觉到普通人和权贵之间有着一条无法逾越的界线。
1941年2月2日,明朝把都城搬到了北京。在北京故宫的最南边,也就是皇宫和老百姓住的地方的分界,明成祖朱棣让工匠们在这儿盖了座特别壮观的楼,用来显示皇家的气派。这座大明门是照着南京故宫的洪武门样子建的,看起来很庄重,建好后就被叫做“国门”。楼上还挂着大学士解缙写的对联:“日月映照着天子的德行,山河让皇帝的家更雄伟。”
别小看这座城门,它用起来可是把封建社会那严格的等级制度展现得一清二楚。
按照规定,大明门的主道是皇帝家专用的路,只有皇上、皇后、退位的皇上和皇太后才能走,所以大多数时候,这门都是关着的。
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人,在非常特别的时候,能有机会从大主门经过。就像历朝历代的科举状元,他们考完最后的殿试后,会穿上红袍,骑着马从大明门风光地离开皇宫。这表示他们的身份得到了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承认,也代表着他们跨入了更高的社会阶层。
另外,还有一群特别的人能常进常出大明门,他们就是抬轿子的轿夫。不过,那时候轿夫地位很低,权贵们可能根本不把这些人当人对待,所以这事也不算是破了什么规矩。
除了上面说的几种特殊情况,其他人一般都不能随便进出这道国门。就连那些朝廷里的大官,地位再高,上下朝的时候也只能走旁边的宣武门,这是对皇上权力的一种尊敬。而且,在大明门前面还立着一块特别显眼的“下马碑”,不管是不是要走这道门,只要经过这块碑,都得跪下磕头。
清朝时候,大明门被改名叫“大清门”,还是扮演着国门的角色。清朝的人对它进行了些改造,用石栏杆圈起了大清门到正阳门之间的地方,弄成了一个广场,还在广场墙的两边建了不少屋子,给各个衙门办公用。
民国时期,大清门改了个名叫“中华门”。虽然门两边的房子因为时间太久没修缮而塌了,但从留下来的老照片看,一直到被拆掉前,中华门都保存得很好,红墙黄瓦,看起来很古朴,很有皇帝家的气派。
不过,城市越建越大,中华门却渐渐成了绊脚石,所以,拆不拆它这事儿也就自然而然地摆上了桌面,而这正是后来引起争论的起点。
1958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这个大喜事,经过中央领导的点头,天安门广场开始了一次大变身。按照新设计,天安门广场会变成长860米、宽500米的超大广场,要是扩建好了,它就是那时候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啦。不过,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像中华门这样的一些老建筑就得拆掉。
就算这套方案是毛主席亲自点头同意的,它还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像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等人都坚决主张留下那些古建筑,他们觉得这些建筑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轻易地就给拆掉了。
还有种说法是,天安门广场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听了苏联专家团队的意见。这些苏联专家一方面对包括中华门在内的北京老建筑群赞不绝口,说要保护和发扬古城文化;可另一方面,他们又非要古城给城市扩张让路,在规划上把老建筑的地盘都给挤占了。这种做法前后矛盾,真让人想不通。
有种说法是,在苏俄刚开始那会儿,有专家建议到莫斯科古城外面去建个新城,但这个主意被列宁、斯大林这些大领导给否定了,专家们也就不敢再提了。还有人说,这些“新来的”人没经历过中国那么长的历史,体会不到那些老建筑有多宝贵。
虽然想起这件事总会让人觉得有点可惜,但我个人觉得,当年拆中华门的那个决定其实并不荒唐,反而是有理有据,好处比坏处多。
首先,在明清时期,这座建筑就是皇权最大、最牛的象征,它就像是“封建”这个词的实体样子。虽然它有着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但在新中国的旗帜下,它就显得不太合时宜了。拆掉中华门,就是去掉那些封建的老旧东西,这背后的政治意思很明显。
另外,这张照片也从侧面说明了拆掉中华门是很有必要的。
这张照片拍于1958年,就在天安门广场要大范围扩建和改造之前。照片里,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快建好了,旁边的城墙早就没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这些楼也都在慢慢盖起来。这时候,中华门就像个障碍物,挡着城市的新建设。
1959年,中华门被拆掉后,皇城以前那种封闭的样子就完全变了。改造好的天安门广场,能装得下100万人聚会,还能让180个人肩并肩走过。这一改,整个地方看起来开阔多了。
但其实,从中华门被拆到现在,关于这件事的争论一直都没停过。而且,中华门也不是城市改造里唯一一个被拆的老建筑,像1954年拆掉的地安门、1965年拆掉的崇文门、1969年拆掉的东直门等等,都让大伙一次次回想起那些不见了的“大门”,也让大家对拆古建筑的做法越来越不满。
前几天我读到这样一种观点:咱们中国人聪明得很,能想出无数办法建个比天安门广场还壮观的建筑,但就没辙把拆掉的古建筑重新盖起来,梁思成先生就是这么想的。那时候,梁思成建议说,在古城外边另建个“新城”,好让古城原封不动地留下来。可惜这方案没被采纳,梁思成很遗憾地说:五十年以后,历史会证明我是对的。
现在翻看北京的照片,故宫那红墙黄瓦还是那么显眼,它就像是城市里“新老交融”的一个好例子。不过,也有人觉得,这座城市被打扮得有点滑稽了。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紫禁城,只是以前北京古城巨大规模中的一小部分。有专家说过:如果当初按照梁思成的规划来建首都,那现在北京城保存下来的样子,“肯定是全世界唯一完整无缺的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巴黎这些城市跟它比起来,都得黯然失色。
1949年刚开始的时候,北京市的市长彭真跟梁思成说,毛主席有个愿望,就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往远处看,希望能看到到处都是工厂的大烟囱,这意味着新中国要有强大的工业。梁思成一听,感到非常惊讶,他意识到要是真按这个想法来,古城肯定会被新城一点点盖过,早晚会变得既不像古代也不像现代,不古不今,怪怪的。
也许,是因为那些从老辈子过来的“专家”想法太过时了;时代一直在往前走,观念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的北京,古今结合得恰到好处,既热闹又庄重,看起来并不像梁思成说的那么让人失望。
中华门没了,这到底是让人惋惜的事,还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