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贤妻智斗腹黑夫君,六条标准逐一征服,演绎另类夫妻日常
79
2025-07-10
#抗战故事我来讲#
东北那疙瘩,一群“犟种”的故事,1931年9月18号,那天晚上,沈阳城北大营的炮声,把整个东北炸醒了。日本人像饿狼一样扑进来。当官的喊着“不抵抗”,大批军队撤走了。东北,这片黑土地,眼瞅着就要丢了。
没人管?咱自己干!
当官的跑了,当兵的撤了。留下几千万老百姓怎么办?等死?当亡国奴?东北人心里憋着一股火,一股气!这股气,叫“不服”!这股火,叫“要干”!谁站出来了?种地的庄稼汉,扔下锄头,抄起家里的老猎枪,甚至磨快了劈柴的铡刀。山里的“胡子”(土匪),不抢老百姓了,掉转枪口:“以前抢钱,现在抢命!抢鬼子的命!”城里的学生、工人、小买卖人,书不念了,工不做了,铺子关了门,也要跟鬼子拼了。还有几个没撤走的军官、警察,违抗了“不抵抗”的命令,带着剩下的人马,也要打!
这些人,没统一的衣服,五花八门的武器。有的举着锄头,有的握着生锈的猎枪,有的就一把大刀片子。他们管自己叫“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说白了,就是一群不愿当亡国奴的普通人,硬生生拼凑起来的队伍。他们只有一个念想:这是咱的家,不能让小鬼子占了!
冰天雪地里,豁出命去干,东北的冬天,冷得能冻掉下巴。义勇军战士们呢?常常穿着单衣,踩着露脚趾的破棉鞋,在没膝的雪地里爬。饿了,啃冻硬的窝头,嚼树皮;渴了,抓把雪塞嘴里。打鬼子?太难了。人家有飞机大炮坦克车。义勇军有啥?有啥用啥!没枪?抢!专打鬼子的运输队。没子弹?省着打,打完了就抡大刀往上冲,用牙咬!
几个硬仗,打得鬼子也懵:
嫩江桥: 黑龙江的马占山将军,带着队伍在这儿死扛。日本人的坦克冲上来,战士们就用身体堵缺口!子弹打光了,拼刺刀,刺刀弯了,用拳头砸!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全国都震动了:东北人没跪下!
锦西江家屯: 十几个庄稼汉,躲在一个小炮楼里。看到一队耀武扬威的日本骑兵路过,领头的是个“大官”。领头汉子刘国臣,咬着牙扣动了扳机。就这几条破枪,愣是把鬼子联队长古贺传太郎打死了!还把整个骑兵队打得稀里哗啦,把锦西县城都夺回来了!这是东北沦陷后,第一个被老百姓抢回来的县城!
神出鬼没的游击战: 义勇军不跟鬼子硬碰硬。他们像“麻雀”一样,今天这儿放一枪,明天那儿炸段铁路。白天藏得没影,晚上出来摸鬼子岗哨、端据点。鬼子恨得牙痒痒,可就是抓不着。后来抗联的很多打法,就是从他们这儿学的。
英雄好汉,骨头比铁硬,这些人,很多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他们的故事,听着让人心头发烫:
杨靖宇: 后来抗联的大英雄。他带着队伍在深山老林里跟鬼子周旋。最后被围了,几天几夜没吃东西,就靠啃树皮、嚼棉絮顶着。壮烈牺牲后,凶残的鬼子剖开他的胃,里面只有棉絮、树皮和草根!连敌人都震惊了。赵一曼: 一个四川来的女学生,成了让鬼子害怕的“红枪白马”女政委。受伤被俘后,敌人用尽酷刑,竹签扎手指,烙铁烫皮肉。她疼得死去活来,但一个字也不说。牺牲前,她给年幼的儿子写下血书:“妈妈是为国牺牲的,不要忘!”八位姑娘(八女投江): 冷云她们八个抗联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被鬼子逼到乌斯浑河边。打光了子弹,砸碎了枪。鬼子喊着让投降,她们手挽着手,高唱着歌,一起走进了冰冷的江水深处。最小的才13岁。那些无名战士: 多少人,抱着炸药包冲向鬼子坦克;多少人,用身体堵住机枪眼;多少人,弹尽粮绝,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他们的血,把东北的白山黑水都染红了。
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义勇军的日子太难了。没枪没炮,缺吃少穿。后来,日本人调集重兵疯狂围剿,国民党政府也不支援。到1933年左右,三十万义勇军,死伤大半。很多人倒在了冰天雪地里。但是,这股火没灭!剩下的人,很多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这些抗联名将,就是接着义勇军的担子往下扛。他们用的游击战术,很多是义勇军用血换来的经验。
义勇军的精神,像一粒种子,深深埋在了黑土地里。它告诉所有中国人:再难,也不能怂!再苦,也得挺直腰杆!后来,那首唱响全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里面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说的就是他们——锦西炮楼里的汉子,嫩江桥上冻僵的士兵,乌斯浑河挽手的姑娘… 他们用命,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如今,硝烟散尽。但站在东北的土地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呐喊。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神话。它就是咱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那份“宁死不当亡国奴”的硬气!
他们的壮举,正如《义勇军进行曲》所呐喊的: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