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虎双杀成都蓉城真相曝光,不是运气,也不是教练
91
2025-07-26
在陕西金融圈横着走的开源证券,最近把A股上市玩成了“三振出局”的悲剧。 这家背靠陕煤集团、新三板市占率超11%的区域龙头,七年内三次冲击IPO,结果一次比一次惨——最后一次甚至被证监会直接暂停了命脉业务。 3100名员工人均创收90万的“印钞机”,愣是跨不过资本市场的门槛。问题出在哪? 不是业绩不够亮,而是内控烂成了筛子,还总以为“国企光环”能当免死金牌。
新三板领域,开源证券是绝对的“地头蛇”。 截至2024年6月,它手里攥着723家新三板企业,占全市场总量的11.77%,挂牌数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北交所成立后,它更把新三板客户“批发转板”,2022年保荐12家企业过会,排名全国第三。
债券承销是它的另一张王牌。 在陕西国企和城投平台圈子里,开源证券近乎垄断:2021到2023年,它累计承销债券超1700亿元,陕西境内找不到对手。 靠着陕煤、陕投这些“亲爹”资源,债券承销收入常年占公司总营收的15%以上。
业绩看似风光无限。 2024年,开源证券营收28.59亿,净利润6.95亿,3100名员工人均创收近90万。 但翻开底牌,问题触目惊心:投行业务收入腰斩45%,经纪佣金率从0.29‰暴跌到0.15‰,2023年甚至亏到倒贴钱。
IPO成了它的“渡劫”现场。 2018年首次冲A,因业绩下滑和监管处罚黄了;2020年二次闯关,栽在华业化工债券尽调造假上;2021年第三次申报,结果2024年10月被证监会一记重拳——暂停债券承销资格6个月。
这次处罚直接撕开了合规的遮羞布。 证监会查出三大罪状:债券募集书造假、绿色融资资金被挪用、多个项目质控放水。 85亿债券项目因此流产,包括中信证券60亿级的大单。
开源证券的投行团队连自家项目都管不明白。 2024年保荐的17个IPO项目,13家主动撤回,撤否率76.47%;2023年上市的7家企业,5家上市当年净利润暴跌超25%,其中两家直接腰斩。
内控崩坏早有预警。 2019到2023年,它因投行业务至少吃下6张罚单:宝润达资金占用案中持续督导形同虚设;箭鹿股份招股书数据前后打架;甚至大连分公司员工私刻公章代开收入证明。
但国企的“傲慢病”让它屡教不改。 2024年4月,陕西证监局点名批评其“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体系漏洞百出”,结果半年后它又在债券业务上翻车。 连深交所的IPO问询函都懒得回复,直接躺平。
区域标签成了IPO的“原罪”。 在陕西,它靠国资资源躺赚,省外收入占比不足5%;但出了潼关,它的债券承销规模连中信证券的零头都不到。 A股要的是“全国性大佬”,而非“地方土豪”。
中小券商的生存困境在此血淋淋暴露。同样卡在IPO关口的东莞证券、渤海证券,也因区域依赖过重、业务结构单一被反复问询。 头部券商疯狂并购,国联吞并民生证券,国君与海通合并,区域玩家连门票都快抢不到。
北交所本是它翻身的底牌,但储备项目扬德环能却成“钉子户”。 研发投入仅676万,占比不足3%,连北交所创新门槛都摸不着。 700家新三板客户的金矿,硬是挖不出一个达标项目。
监管的鞭子越抽越狠。 2024年296家IPO终止,开源证券这类“带病闯关”者首当其冲。中证协直接将其投行评级打到最差的C类,债券业务暂停后,2025年连B类都悬。
保荐人最终选择撤单。 2025年6月,国联民生证券亲手终结这场三年长跑。 表面理由是“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但明眼人都知道——内控崩成渣,财报谁敢签字?
陕煤集团捧在手心的“亲儿子”,终究没学会在资本市场独立行走。 3100人狂赚7亿的神话背后,是一份血淋淋的IPO解剖报告:区域龙头的黄金铠甲,裹着的竟是合规的朽木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