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岸青和毛岸英朝鲜室友赵南起合影,他受到毛主席接见时哭了
1927年4月20日,赵南起在朝鲜清源郡的一户赵姓家庭出生。那个时候,朝鲜已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国家主权丧失,呈现出名存实亡的状态。
1907年,日本迫使朝鲜皇帝退位,还解散了朝鲜军队。此后到1910年8月22日,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实际上让朝鲜走向了灭亡。
在历史进程中,朝鲜与当时的中国一样,都经历了一段极其惨痛的时期。
哪里存在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赵南起的爷爷赵东植,便是反日起义中参与策划和组织的人员之一。
1940年初,赵南起的父亲与爷爷带领全家迁居到中国,时年13岁的赵南起就此告别了故土。
赵南起少年时生活贫穷,劳作艰辛,这让他比同龄人更早成熟。他平时不太爱说话,但很有主见。性格坚韧刚强,同时又非常热心肠。
赵南起在1940年至1950年期间,于东北延边的革命环境中迅速成长。他从一名普通的朝鲜族青年,转变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一阶段的经历,让他在革命浪潮中完成了重要的身份蜕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
1950年8月中旬,中央作出指示后,中共东北局着手从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干部里抽调人员,为赴朝鲜工作做准备,赵南起便是被抽调的干部之一。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遵照毛主席的命令,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境内。10月23日清晨,赵南起跟随志愿军前方指挥所和第13兵团部机关过江,进入朝鲜战场。
赵南起是朝鲜族,进入朝鲜战场后,他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担任参谋。其工作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在中朝高级领导人会晤时负责翻译工作;二是承担传递作战命令的任务;三是开展联络工作。
分配住处时,赵南起住在彭老总住处旁边。他和彭老总的机要秘书兼俄文翻译毛岸英同住一个房间。
毛岸英未对对方隐瞒自己的身份,二人分享了各自的经历与家庭情况。毛岸英生活十分俭朴,从不以毛主席之子的身份自居,他将自己视作一名普通士兵,与身边的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尽管和毛岸英相处的时长并不多,但赵南起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有两件微小的事情一直被他记在脑中。
有这样一件事,赵南起考虑到毛岸英的用水需求,同时为了减少公务员下山打水的风险,自己刻意节约用水。毛岸英发现后,对赵南起说:“你这样做不合适。节约用水,我们都不能例外。我之前没留意到,会马上向公务员道歉。从明天开始,我们互相监督用水情况,一天只用一桶水。”
赵南起还发现了毛岸英的一个情况。毛岸英的上衣口袋里一直放着一张照片,一有空闲他就会把照片拿出来看看,到了晚上则将照片放在枕头旁。照片上的女同志是他的新婚妻子刘思齐。
1950年11月25日,这是一个沉重的日子。志司作战室突然遭到敌机轰炸。当时,赵南起和部分人员按计划上山防空。期间,他亲眼看到一个身影从燃烧的火海中滚了出来。见状,赵南起心里突然闪过一个担忧:“毛岸英呢?会不会是毛岸英出状况了?”
他赶忙往山下跑,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毛岸英和作战处的高瑞欣参谋牺牲了!
1958年10月,在志愿军即将撤离朝鲜之际,赵南起等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机关干部前往志愿军烈士墓区祭扫。祭扫过程中,他特意前往毛岸英烈士墓前,轻声告知:“我们胜利了!我带你回国。”
1998年6月,赵南起带领中国政协代表团访问朝鲜期间,特意前往志愿军烈士陵园,为毛岸英烈士扫墓。在毛岸英的墓碑前,他长时间站立,神情凝重,随后伸手轻触墓碑上的塑像,眼眶渐渐湿润,流下了思念的泪水。
他一辈子都没忘了毛岸英,见到毛主席的时候,他心里既激动又难受。
毛主席曾多次在中南海会见抗美援朝的归国代表团。毛岸英同志牺牲的消息当时鲜有人知,为了不让儿媳刘思齐过早得知噩耗,毛主席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默默承受着丧子之痛长达两年八个月零十八天。
在会见代表团时,毛主席面带微笑。会见结束后,他想起了儿子毛岸英,心中涌起一阵悲痛,随后默默转身回到房间。他不仅是备受敬仰的国家领袖,更是一位令人心疼的父亲。
抗美援朝文工团女战士解秀梅见到毛主席时,情绪十分激动,泪水夺眶而出。毛主席的神情同样难掩内心的波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眼中还透着几分深沉的感慨,画面令人深受触动。
1958年10月25日,这一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八周年纪念日,也是志愿军官兵撤离朝鲜的最后时刻。赵南起在杨勇司令员、王平政委的带领下,跟随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官兵,在当天离开了朝鲜。
赵南起曾回忆道,那天的情形让他一生都难以忘却。
平壤街头巷尾都挂着毛主席和金日成的大幅画像,中朝两国国旗在各处飘扬。彼时平壤有30多万群众伫立在街道两侧,手中挥舞着鲜花与旗帜,为志愿军战士送行。车上与车下哭声此起彼伏,现场氛围浓重而哀伤。
在国内举办的欢迎仪式场面十分盛大。
车辆行驶过鸭绿江时,一座由松枝、鲜花和彩旗搭建的凯旋门映入眼帘。安东市的群众聚集在此,以载歌载舞的方式迎接凯旋的将士们。
10月29日下午,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志愿军代表团。
这是赵南起人生中首次见到毛主席。和战友们一样,他难掩内心的激动,只是他心里还藏着别样的情绪。几天前,他去看望毛岸英时,曾说要带他回家。可此刻真正站在毛主席面前,他才明白,当时那句话不过是给自己的心理安慰罢了。
他看见毛主席有说有笑,说了不少话。他还听到毛主席问杨勇司令:“都回来了吧?”
杨司令员起身答道:“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已全部撤出朝鲜。”
主席听完后露出高兴的笑容,接着说道:“回来就好,你们辛苦了,都是英雄。”
听完主席讲话,赵南起近距离端详着主席喜悦的神情,鼻腔忽地一酸,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他心里琢磨:“要是岸英能跟着咱们一块儿回祖国,回到主席身边,该多好啊!主席得多高兴啊!”
众所周知,毛岸英兄弟多年来相依为命,兄弟俩感情十分深厚。由于多种原因,毛岸青没能前往朝鲜为哥哥扫墓,他的妻子邵华和儿子毛新宇多次代替他前往。
在公众的认知里,毛岸青的父母和哥哥是备受众人尊崇的伟人、烈士与英雄。而在毛岸青的心中,他们是给予他最深切关爱的亲人。
据邵华回忆,家中一直放置着三张照片,它们被摆放在屋内显眼处。其中一张是他儿时与母亲的唯一合影,另一张是他和妻子与父亲的合照,还有一张是他和哥哥刚到苏联时拍摄的合影。
毛岸青常常把和哥哥的这张合影拿出来仔细看。每次看到照片,他总会想起当年在上海街头流浪的日子。
在20世纪70至90年代期间,毛岸青身体状况较为稳定,他与妻子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以及相关纪念书籍的主编工作中,同时还撰写了不少纪念文章。此外,他们还参与策划制作了多部和毛泽东相关的影视作品。
这其中也有哥哥毛岸英的事迹。在朝鲜战场毛岸英的最后37天之前,他和哥哥已相处了二十多年,几乎天天在一起。而在毛岸英于朝鲜战场的最后37天里,两人同吃同住,赵南起因此成为毛主席后人采访的人物之一。刘思齐、毛岸青和毛新宇都曾亲自拜访过他。
2000年,在父母毛岸青和邵华的鼓励下,毛新宇完成了一部令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我的伯父毛岸英》。为了这部作品,毛新宇先后两次登门拜访赵南起,并邀请赵南起为这本书作序。赵南起在序言中再次回顾了与毛岸英相处的过往细节。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时,赵南起被评为上将。他曾在接受军旅作家武立金采访时谈及感慨:“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啊!我们这些当年的普通人,不仅活了下来,后来还都成了家、有了孩子,在事业上也有了一定的职位,人生该有的都没耽误。可他却再也没能回来,最后连尸骨都没运回国……”
这段话让人深受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