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圆:韩国棋院再次试探中国底线 这次是临时工惹祸?
101
2025-07-04
一个寒夜,二十多名乌克兰男子挤在蒂萨河畔的芦苇丛中。 他们脱下外套,把证件塞进防水袋绑在胸前,准备游向对岸的匈牙利。 河水冰冷湍急,有人刚下水就被暗流卷走,呼救声被风声吞没。 天亮时,村民在岸边发现了二十一具遗体——他们中小的只有17岁,大的不过25岁,宁可赌命也不愿被征兵官抓进前线战壕。
一年零五个月后,这些年轻人的同伴们终于等到了转机。 2025年8月1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电报”上发布了一段视频:他身穿标志性的军绿色T恤,背后挂着乌克兰地图,宣布允许22岁以下男性自由离境。 “年龄在22岁或以下的人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他要求政府和军方“简化乌克兰年轻人的过境手续”,声音比平时沙哑。
解禁令击穿了乌克兰铁幕
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乌克兰当天就宣布戒严,冻结所有18至60岁男性的出境权限。 基辅街头一夜之间贴满征兵海报,征兵官持名单挨家敲门。 一名基辅大学生回忆:“18岁生日那天,母亲哭着把护照烧了,说‘宁可当黑户也别去填战壕’。 ”
征兵政策在过去三年步步收紧,像绞索套住乌克兰社会,乌克兰议会通过法案,将强制征兵年龄下限从27岁降到25岁;泽连斯基签署新法,删除士兵服役期限条款,改为“战争结束为止”;2025年7月,政府甚至允许招募60岁以上男性入伍,白发老者签约一年就能上前线。
征兵手段的暴力化。
“巴士化”(Автобуснік)——这个被乌克兰在线词典评为“2024年度词汇”的术语,成了街头抓丁的代名词。 在哈尔科夫一家超市门口,四名征兵官突然拦住购物人群,挨个检查男性证件。 一名戴眼镜的男生被反扣双手拖向军车,挣扎中眼镜摔碎,额头淌着血。 围观者手机录下的视频里,征兵官吼声刺耳:“要么进军队,要么进监狱! ”
为逃避这种命运,乌克兰青年发明了“生存三十六计”。 利沃夫的黑市里,伪造的糖尿病诊断书标价3000美元,精神疾病证明要价5000美元。 更绝望的人选择自残:第聂伯罗一名23岁焊工用砂轮机切掉右手食指,只因听说“残疾三级可免役”;敖德萨医学院女生偷偷注射胰岛素诱发低血糖昏迷,只求体检不合格。
教育在征兵挤压下濒临崩溃,乌克兰高等教育机构仅招到19.7万新生,创9年来低。 首都基辅的国立大学教室空了一半,教授苦笑着称课堂为“女子修道院”。 更严峻的是,17岁男生大规模外逃——他们赶在18岁禁令生效前逃离,导致2025年全国中学男生登记人数比战前暴跌42%。
泽连斯基的放行令引发军方强烈反弹
国防部连夜出台新规:22至25岁男性必须在30天内完成兵役登记,比原定期限缩短一半。 在顿巴斯前线,一名呼号“野狼”的营长对着电话怒吼:“我们旅缺员40%,现在连未来的预备队都放跑了! ”军方匿名人士透露,已有12个作战旅联名反对该政策。
国际博弈的影子始终笼罩着决策。 欧盟多次以“公民自由流动”为条件向基辅施压,波兰总理马泰乌什·莫拉维茨基更公开批评:“把一代人耗在战壕不符合欧洲价值观。 ”2025年7月,波兰突然关闭三个乌克兰农产品过境口岸,被解读为“人道主义警告”。
而在基辅独立广场,解禁首日就排起千米长队。 19岁的艺术生马克西姆攥着去华沙的车票,背包里塞着油画颜料和母亲烤的甜饼。 “三年来我第一次敢用自己名字买票”,他指着广场上2014年尊严革命纪念碑,“当年这里的人为自由倒下,今天我们因自由重生。 ”夕阳给青铜雕塑镀上金边,也照亮了队伍中无数年轻脸庞上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