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强势施压中国进口美豆,贸易博弈升级,行动回应彰显中国底线
美国大豆熟了,往年这个时候,中美之间的订单谈判该热火朝天——可今年气氛冷得像掉进冰窟窿,彼此对峙,一触即发。
特朗普没料到,2025年这农产品谈判桌上,僵局比想象得还要硬,关税战后遗症一个接一个,双方你来我往,火药味越来越重。
九月后,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本该松口气,然而中国订单没来,种子下地的信心也跟着凉了半截,阿根廷和巴西的电话却被打爆。
社交媒体上,特朗普急了,发文喊话中国,要求进口美国大豆数量翻三四倍,试图用一纸订单把贸易逆差抹平,字里行间透着焦虑。
外交部反应很直接,记者会上把话挑明了,进口多少、买不买,得看谈判气氛,也看美国政府是不是拿出真正的诚意,场面冷静到让人心慌。
过去大豆是中国餐桌上的重要角色,豆子磨成豆腐、榨成油,猪饲料配方里也少不了它,只有中国能消化美国那一大堆大豆库存,这话绝不夸张。
美国农民之所以能年年丰收,离不开中国这张嘴,90%的出口量流向中国,农场、工厂、卡车队、码头,全靠这个链条活着,票仓也跟着稳。
2018年贸易战开打后,中国就没闲着,采购合同转向巴西、阿根廷,进口美国大豆的比例像下滑梯一样,从80%掉到30%,2025年更出现0采购的局面。
巴西大豆便宜,蛋白含量高,中巴本币直接结算,省去美元的来回折腾,价格优势和政策红利双管齐下,美国大豆想翻身,难。
特朗普的焦虑,其实是选票的焦虑,爱荷华、伊利诺伊这些传统农业州,农民收入暴跌三成,补贴再多也堵不上市场的漏洞,票仓眼看要散。
美国政府自2018以来砸了610亿美元补贴农民,真金白银撒下去,却挡不住市场份额被巴西“偷家”,豆农的愁苦写在脸上,谁能不急。
中国大豆反击不是临时起意,2018年之后就开始布局,舟山港2025年4月迎来了40艘巴西大豆运输船,数量比去年增加将近一半,南美大豆船队浩浩荡荡。
中国企业也投钱修铁路、扩港口,把巴西桑托斯港的出口量推高了8.6%,运输成本、时间都压南美大豆全链条成本比美豆低20%,这是动真格的。
国内也没闲着,东北盐碱地试验田里,大豆亩产突破300公斤,自给率三年提升了5.2个百分点,国产转基因品种单产提高,农药成本往下砍。
饲料企业在技术上找突破,新希望搞出了“无豆粕配方”,用酶解玉米蛋白顶上,猪照样长得壮,还能少依赖进口大豆,中国粮食安全底气更足。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大豆1号期货悄悄发力,挑战芝加哥的定价霸权,期货盘面成了新的博弈场,价格话语权的争夺暗流涌动。
2025年5月,巴西大豆因为中国采购价格暴涨,美豆则因关税消息短暂冲高后又回落,市场风向彻底变了,往年1月就下单的中国买家,今年拖到8月还不动。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CEO吉姆·萨特的那句“我们找遍全球,没有第二个中国”,成了行业最无奈的,谁都知道这是真话。
特朗普想用大豆填平贸易逆差,算盘打得响,但即便中国真买四倍美豆,也只能填平17%的逆差缺口,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2018年中美贸易战后,中国本想多买点美国高端芯片换取顺差,对方却死咬不松,逼得中国只能自力更生,芯片国产化的步子更大了。
中美之间的逆差短时间内根本抹不掉,农产品谈判不过是表象,背后是技术、产业链、话语权的深层较量,双方谁都不肯退让。
最近中国放宽28家美企稀土出口限制,外媒说这是“大豆换稀土”的默契,但更多人看得清,美国靠农产品施压的时代,恐怕一去不复返。
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卡车开进中国港口,美国中西部的仓库却堆满滞销豆粒,运输周期缩短到20天,物流优势成了新竞争点。
国产大豆单产年均增速3.5%,转基因品种商用周期也缩短,技术升级加快,市场生态彻底变样,中巴本币结算占比65%,美元体系出现裂缝。
东北种粮大户一句话说透了如今的心态:“现在种大豆就跟买保险,不能发财,但也饿不死”,这句糙话背后是现实,也是无奈。
特朗普的“四倍订单”要求,或许只是旧贸易秩序谢幕前的烟花,谁也说不准这场大豆外交会不会有新的变数,未来局势还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刻。
特朗普死磕中国大豆订单,巴西趁势逆袭,美国农民还能等来转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