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才的遗憾:23岁升任军长,是徐向前的得力战将,却在东北逐渐下滑

98 2025-10-09 04:55

关于徐向前元帅的真正实力,这笔者可不敢随便下结论,只能说,那可是深不可测呀。

就像他和这篇文章的主角程世才的那层关系一样。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标题有点误导,既然叫天才将军,那还需要调教吗?要是有天赋,自己不就能成长了吗?就像《史记·平原君列传》里讲的,“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天赋再高,也得靠平台和机遇,否则照样会沉寂在尘埃里。再者,天才还得点拨,适时的激励才能让能力瞬间迸发出来。

徐向前对程世才来说,既像是引路的灯塔,也像是激励的火把。

一、23岁的军长

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可真是星光熠熠,开国的高层领导中,很多都和红四有渊源,特别是那些战斗力特别强、军事才能出众的名将,比如程世才、郑维山、韩先楚、许世友、王建安啥的,他们都各自展现了在红一方面军中的非凡战绩。

程世才在解放战争中没怎么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在红四方面军时期,他可是名声在外的大将,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红四方面军共出现过13个军的番号,分别是: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1932年之前,第一军、第八军、以及第十五军这几个军的编号还不算特别稳定,跟程世才关系也不大,没必要太去了解具体的情况。

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1932年到1933年,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十七军、二十九军这几支军队,正处在反围剿和战略调整阶段,编制方面也没啥固定下来。

第三阶段(从1933年7月反川军六路围攻后,到1935年9月),包括第四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和第三十一军。这段时间整个局势相对稳定,兵力也比较雄厚,成为后世讨论红四方面军将领时,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展现其风采的时期。而咱们文章的主角,程世才将军的辉煌时刻,就是在反六路围攻获胜后,进行大规模扩军,并组建了四个主力军的这段光景。

后来又组建了第三十三军,实际上是将川东游击军改编而成的。

到第四阶段,也就是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这段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在南下和长征途中,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五个军,还又成立了第五军和第三十二军。这两个军的实力还不如三十三军,只有一两个团,那算是挂个军的名头罢了。

虽然军的编号前后多达13个,可是真正有实力、比较正规点的还是那四个:四、九、三十、三十一军。

三十军的第一任军长是余天云,而当时年仅21岁的程世才担任三十军90师的政委。到了1934年3月,他就转任88师的师长,从一名政工干部变成了军事指挥员。1934年8月,仅担任师长不到半年,他就因为战绩出色被提拔为三十军副军长。

那时候天天打仗,有能耐的人都露了头,就算是22岁的程世才,也不容易被掩盖。徐向前是担任指挥的重要人物,能把这一位年轻小伙子提拔起来,十有八九是他眼睛厉害,能识别到人才。

1935年7月,余天云出了点状况,程世才正式顶上担任军长,那会儿他刚23岁。长征那阵,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毛主席还夸他说:“你这个军长真年轻啊!”

这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东野1号的简历,他是在1907年出生的,到了1930年的时候,曾在红一军团第四军担任过军长一职。

当然,彼红四军可不是这个红四军,不同时期的编号撞车而已。跟程世才和东野1号比起来,确实不太公平,他绝对没有后者那样的军事天赋。不过,也就是这段历史里那些无意的巧合,也许早就注定让两人之间有点牵扯。

为什么程世才能在年纪轻轻就当上军长呢?咱们得留意一个细节。

徐向前在川陕苏区的高峰时期,指挥的反六路围攻战役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那会儿,程世才还只是师级干部,但人望很高。为了打造一支锋利的主力部队,徐向前把三十军的三个师调整重组,从每个师里抽调一个主力团,合成了新组建的88师,让程世才担任师长兼政委,这一安排也显示了对他的信任。

说到底,还是实力说话呀!

四方面军有那么多厉害的师长,谁也比不上程世才这份特殊照顾。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程世才几乎都由徐向前直接指挥,靠的不仅是本身的战斗能力,还得益于徐向前在关键时刻的点拨,才有了跳级式的成长。像许世友、王建安、王宏坤、陈再道这些军级领导,或者更低一点的王近山、韩先楚、郑维山,也没有享受到这么好的待遇。

要是一直保持这样的提升速度,程世才难不成不会成为红四方面军的第一把手,或者说第一号猛将?

虽然不能对过去做假设,可惜总是弥漫在人们心头。

二、东北四大初代纵队司令

这个世界上,好像有个道理,年轻时候走得太顺,后来大多会遇到挫折。

程世才也没能躲过这个铁律。

经历过巅峰时期,几乎没有提前做好思想准备,程世才便陷入了一连串的困境,那段往事大家都清楚,没有多说。

就算他的军事天赋远胜同辈,也不得不和许多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一样,默默低落,悲恸哀悼逝者。

1938年,中央一声令下,要开辟冀热察根据地,萧克担任司令员,程世才负责参谋长这活儿。接下来打仗没啥新意,基本上都是挺艰难的敌后战斗和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1942年2月,冀热察挺进军的番号被取消,程世才被调到晋察冀根据地担任人民武装部部长。这个怪怪的安排到底是啥用意,笔者目前还没找到具体的史料依据,也不敢随便猜测。

从岗位职责来看,人民武装部主要管的是征兵、战时民工安排之类的事,压根不负责指挥作战。看来,程世才这时候挺被“隐藏”着的。那时候,晋察冀的形势可是相当紧张,各个二级军区都得防着日本鬼子不断来扫荡,用兵的将领可是不缺,要说缺兵少将,准没错。按他的能力,跟晋察冀的主力杨成武比,也不遑多让。那些从四方面军来的人,谁的本事能比得过他?

要提个细节的话,可以查阅一下当代中国出版社的《聂荣臻传》,这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聂帅传记。在这本书里,查到程世才只被提到那一次,就是1943年8月,聂荣臻带着晋察冀的一些干部到延安,准备参加七大。

其它的资料都没有,看来抗战期间程世才基本上没有啥实打实的战斗经历,在晋察冀那会儿基本就是处于闲置状态。

抗战胜利到来后,1945年10月,程世才接到命令抵达沈阳。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同时还兼任辽东军区的司令员。

那会儿到东北的部队特别乱糟糟的,山东的部队占了大多数,还得数从江苏远道而来的新四军三师(黄克诚),以及邻近的晋察冀、晋绥那些部队。东北人民自治军一开始就草率了事,101连连电台都不够用,下级想联系总部都找不到,总部也指挥不到师、旅,普遍如此。要说整理整顿,更是乱成一锅粥,完全没章法。

从结构上来看,真是乱成一锅粥,不少单位混杂在一起,有师、也有旅,还穿插着纵队,实际上这三种单位几乎差不多;而团一级算作作战的基本单元,也有团、支队,两个差不多,彼此之间没啥明显区别。

负责执行作战任务的,既有军区部队,也有野战队伍,各个方向的军区都成立了,军区下面的旅、团都在打仗,谁是主力,谁是辅助,搞得乱七八糟,说不清楚。

101也只能着急没用了,只能先挑一些比较成熟的部队,拼凑成主力队伍。

1946年3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成了东北民主联军以后,组建了一个新的三纵,程世才担任军区司令员的同时,也兼着新三纵的司令职务。之前那个老三纵,是山东3师改编的那支部队。这个新三纵,实际上是老三纵和冀东16军分区的部队合并而成的,16军分区的三个旅都是程世才带出来的,资历比老三纵司令胡奇才还要高,因此由他来担任新三纵的指挥。

到了1946年9月左右,东北的主要武装力量里一共组建了四个纵队,分别是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

一纵和四纵是从山东八路军的部队经过改编而成立的,而二纵则是由黄克诚三师经过重新整编组建的。每个纵队的司令员依次分别是万毅、刘震、程世才和胡奇才。

程世才的本领确实是其中的翘楚,但翘楚未必就一定能带来理想的结果。

咱们先聊聊这个历程,程世才当上第三纵队司令员也没多久。到1946年11月,辽东和南满两个军区合在一块,程世才的地位一下子就down了不少。南满军区来了两位大佬:陈云南任第一书记兼政委,萧劲光则成了南满军区的司令员。这两位都是兼职,原本各自还担任着别的职务:陈云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副政委,萧劲光是副司令员。

不管怎么说,程世才和这两位比起来,总也没法站得太高,只能单纯担任副司令员。而那位年轻的萧华,则同时担任副司令员和副政委。这一配备下来,程世才在南满基本上也就是排个四号,位置嘛,差不多就这样了。

更糟的是,程世才还被免去三纵司令员一职,空缺的缺额由曾克林接替。

后来,我们看关于四保临江战役的各种资料,大家都记得陈云、萧劲光、韩先楚这几个主角,至于主要操盘作战的副司令员程世才,几乎没啥露面。《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卷37《程世才传》特别帮他争了点光彩,提到四保临江战役时也就随便说了句:“程世才参与指挥军区部队进行了四保临江作战。”

再后来,时间悄悄流逝,程世才一直在军区干活,从南满调到安东军区,又转到辽西军区,东北野战军那气势磅礴的辽沈战役,程世才也就只能在旁边打个无关紧要的酱油,真正打得最大的仗,还是在国民党军主力被歼以后,带领军区部队清扫沈阳战场。

三、迟来的补偿

当年红四方面军里数一数二的善战能手,怎么到东北反而越走越没底,路也越走越窄啦?

要说关键的转折点,那肯定得提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啦。

东联的主要部队留在四平坚持,而三纵部队接到命令,要突围开辟原、昌图一线,堵住新六军等其他国军主力支援的路线。

结果在战斗中突然出了点不意料的状况。

廖耀湘带领新六军用猛劲儿攻过去,正好和三纵迎面撞上去。这支新六军是抗战期间新的胜利部队,装备全都是美制武器,而且兵力还比较壮观,除了自己三个师之外,还指挥着七十一军的一个师,兵力比三纵都多。

廖耀湘一开始打算猛冲过去,可一看三纵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冲过去不太稳妥。于是,他换了招儿,派出少数部队继续针对三纵猛攻,其余的主力分成左右两路,准备用600辆汽车绕到三纵的侧翼,从背面直插四平外围。

三纵一个纵队根本挡不住,要是把新六军调到四平外围,东联的主力就扛不住啦。

这时候出现了挺有趣的一幕。

在危急时刻,三师师长黄克诚和三纵司令员程世才都同时向101发出了电报。

黄克诚提出,别跟敌人硬碰硬,适当顶一顶,赶快撤出去,咱们得让开大路,把两边占了。

程世才建议说,敌人猛攻,还得变变策略,他三纵部队也要改改战术,放弃原来死守的安排,用机动作战,绕到四平的侧翼,在行动中打击敌人。

101对两人的反应挺耐人琢磨。黄克诚的电报方向是对的,后来东北我军确实按这个思路,放弃死守,转而占领两厢地区,但说实话,在大兵厮杀、炮火纷飞的情况下,首要任务还是保证我军的生存,争取在战术上取得点胜利,再考虑长远的战略布局会更靠谱。

所以,101对黄克诚的电报既没有回应,也没有命令撤兵。黄克诚急得团团转,只能再次越级向中央发电报,向毛主席坚决建议放弃四平。这又是一段别的故事,咱就不多说了。

至于程世才的电报,101却态度很强硬,直接说让你就地阻击,得照做,别搞其他花样。

程世才搞不懂呀,敌情变化这么大了,可阵地死守又不是咱们军的拿手好戏,凭啥不发挥咱们军善于机动作战的优势呢?

多年后,在北京功德林改造的廖耀湘写文章回忆当时四平之战的迂回战术,他提到自己当时的指挥心境,强调攻坚的时候不用太担心,最重要的是盯紧侧翼,因为那是解放军最拿手的运动战套路。他不断叮嘱各师长官,一定得留意侧翼,别掉以轻心。

各师都准备得妥妥的,但出乎廖耀湘预料的是,解放军的主要抵抗竟然集中在正面,侧面几乎没怎么搞骚扰。这让廖耀湘一直琢磨不透。这个事啊,记载在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里的《蒋军新六军迂回四平街的经过》里,细心的人可以好好看看新六军的战斗情况。

当年和程世才搭档的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后来在回忆文章里也提到过这事,他说程世才的看法莫名其妙让林氏不开心,估摸着这大概也是后来程世才在职务上遇到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要说根本的话,林氏的军事才能绝对不用怀疑,要是平常遇到这种争辩,也不会引起什么大乱子。偏偏这个时候,却是林氏军旅生涯中前所未遇的难题,他那时只需要绝对的服从就行了。程氏和他之间没啥渊源,你在红四方面有点名气,跟我比起来又算得啥?再说,你我都23岁就当了军长,难不成还比得了?林氏办不了黄克诚这些大人物,暗中影响程氏的军事地位,也不算难事。

这些线索虽然没写出来,但懂得道理的人都清楚的怎么回事。

1945年抗战还没结束时,程世才就打算奔中原去,与新四军五师会合,准备跟李先念再度合拼。李先念对程世才挺关心的,虽然他在东北那边忙得不可开交,眼睛看不见,但心里头都明白得很。

对美品质优良的人才被白白耗费得最心碎的,毫无疑问,还是在解放前夕在太原前线身染重病、体弱多病的徐向前。

建国后,中央有人看到程世才的委屈,从二级军区司令员位置上,越级提拔为新成立的公安部队副司令员,给罗瑞卿大将当副手,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不过这补偿来得,未免有些晚了。

下一篇:军委二局局长香山偷盖别墅,毛主席震怒,严惩彰显纪律威严
上一篇:彭昱畅在《王牌对王牌九》中持续展现精彩演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