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脚出手,荷兰后脚“接管”中资芯片企业,这回连遮羞布都不要了!
美国前脚出手,荷兰后脚“接管”中资芯片企业,这回连遮羞布都不要了!
西方国家终于摊牌,不再装模作样,直接明抢也不怕人说。
时间拉回到9月29日,那天还真是热闹。先是美国商务部在华盛顿搞了个新花样,把所谓的“实体清单”又扩了一圈:只要被列进去的公司对外持股超一半,那它旗下所有子公司,一块儿算数。这招下去,就是想让中国企业怎么走都得卡壳。
紧接着到了第二天,也就是9月30日,轮到荷兰表演。政府甩出一纸部长令,把一家叫做安世半导体、由中资控股的芯片公司全球运营全冻结。一年期限里,公司资产动不了、知识产权用不得、业务调整别提了,人事调动也统统按下暂停键。整个系统彻底陷入静止状态,就像突然拔掉电源一样。
这还没完呢,很快法院就跟上节奏。有三名外籍高管申请后,法官直接把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正的董事权限停掉,还指定一个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新独立董事,同时把安世大部分股份强制托管。从表面看,公司机器照常运转,可实际控制权已经换成别人家钥匙开门了。
有意思的是,每一步操作荷兰都安排得滴水不漏,说什么监管,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流程细致得很,看起来完全就是冲着闻泰科技来的专场秀。遇到舆论压力时,他们倒是反应迅速,对外解释说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供应链安全——担心万一出了岔子,会影响欧洲汽车和电子行业拿不到安世生产的芯片。但偏偏动作时机太巧,美国刚放风头一天,他们马上行动,说没有暗地协同谁信?
有人问背后有没有美国指点江山这一环节?官方回答当然是一口咬定纯属巧合,“我们没和美国商量”。但看看时间线,再瞅瞅金融时报和彭博社那些报道,都写明这是典型的步步跟随。甚至连闻泰内部会议,高层自己吐槽:“这哪是什么主见啊,就是在美国身后的绵羊。”
至于为啥盯上安世半导体?不少人纳闷,这家公司既不做AI算力,又不是最尖端赛道,只专注分立器件和功率类芯片,而且技术早已成熟。在车规级领域却非常吃香,对汽车产业来说缺不得。而且稳定产能加可靠工艺,是现在许多厂商眼巴巴想要却买不到的保险资源。所以才显得格外扎眼,被挑出来当靶子并非偶然,因为只有成熟稳健才能保证持续供货,而这恰好也是他们急需补上的短板。
以前封锁主要针对中国高精尖技术,现在干脆连量产能力都一起拦住。不光断你追赶路,还堵你的基础盘。如果谁以为西方只是防备未来威胁,那可低估他们的小算盘,一个老练成熟、可以大批量交付产品的平台,比起炫技更值钱。一颗通过AEC-Q100/Q101等标准认证,需要一年两年的打磨周期;消费者选购自然更青睐靠谱品牌,有保障才放心采购。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工业界就是保命符,也是为什么他们越来越警惕我们的稳定制造业体系。
这次事件还有一点特别狠,《商品供应法》第一次专门用来收拾中资背景企业。本来欧盟天天喊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自由贸易挂嘴边,但轮到自家利益受损的时候,全给抛脑后了。“规则”两个字瞬间失效,中国企业即便守规矩经营,也可能随时遭遇冻结风险——合同签好了也白搭,当地政策变脸比翻书快。而且这种事已经不是孤例,无论人工智能还是传统芯片,只要冒头、有竞争力,美欧就搬出“国家安全”的帽子压下来,这次索性程序正义懒得演戏,上来直奔主题抢夺控制权,没有丝毫掩饰。
对闻泰科技来说,更像被釜底抽薪的一击。据公开财报显示,仅仅2024年一年里,安世半导体占据集团营收约六分之一,更承担绝大多数利润来源,如今骤然易主,让现金流结构全面重组,各类合作协议恐怕也难免重新谈判。这哪里是什么小挫折,就像跑马拉松突然有人从背后一把扯住脚踝,一秒钟跌进泥坑里爬不起来。
讽刺的是,即使这样伤敌八百自损千,两败俱伤气氛浓厚。毕竟安世一直本本分分合法经营,却依旧逃不过临时法律工具砸过来的厄运。当初大家相信契约精神,现在看来条文只在顺风顺水时候有效,只要国际局势变化,本土政府一句话就能颠覆全部布局。在欧洲、美洲做投资,以往考虑资金与合同足够谨慎,现在还必须加一道预案:会不会哪天忽然遭遇无预兆接管?自由贸易原则形同虚设,大环境让所有跨国玩家如履薄冰,从此没人敢轻言风险可控这个词儿了。
如果觉得中国企业频繁被刁难,是因为自身实力逐渐提升造成压力,这逻辑倒是不假。但光靠被围追堵截带来的存在感远远不够,该争取主动还是不能含糊。“攻”和“守”,前沿研发与成熟制造缺一不可,否则总有短板会暴露给盯梢的人看。不止设计制造需要升级补课,从材料装备,到标准生态,再到人才资本,每一步落空都会成为他人的抓手。他们越是在意某个关键节点,我们越需要打造可替代、可迁移乃至恢复弹性的方案,否则任何环节都有机会沦为软肋或突破口,被趁火打劫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而是真刀真枪拼耐心拼韧劲的大考验罢了。
对于全球化布局,多中心、多法域拆解风险已经成必修课,把鸡蛋放不同篮子的策略会越来越普遍,不再迷信某一区域长期稳定可信赖。从管理层角度来看,如果碰上类似情况,要如何防范董事权限被冻结、新独董掌握生杀予夺,并配套实施强制托管股权组合拳?听起来复杂,其实目的很明确,为的是悄无声息完成核心资产转移而不用公告天下,用确保供应链之名行吞并之实,这套路属实玩明白了,看懂的不少人只能摇头叹服一句厉害厉害!
很多朋友觉得目前除了认栽别无选择,好像只能忍气吞声接受现实。然而事实证明,一个产业的发展从来不仅仅靠设备或者机器决定命运,更离不开背后的工程师积累、团队经验以及充足资金池支撑。有些东西可以暂时搁浅,但记忆不会消散,只待条件允许便有东山再起空间。不过每逢危机出现,“供应链安全”三个字永远站在挡箭牌C位,将来哪个领域发展成熟想拿捏一下,就祭出这个理由冠冕堂皇推脱责任即可,非常方便快捷省事。一句话总结下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暂停键什么时候又会按下去,对于各路准备走出去开疆拓土的人而言,这是无法绕开的现实壁垒,也是一次赤裸裸展示国际游戏规则到底是谁说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