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方格压沙,上演民勤秋日壮景,黄龙被“缚”沙海奇观,你见过吗

139 2025-11-21 04:25

如果说什么场景最能让人感受到治沙的艰辛和希望,那肯定就是民勤县这片沙海里,工人们顶着风沙,一步步把稻草网格铺向荒漠。民勤县2025年度秋季工程压沙工作已经拉开帷幕,沙丘上,一个个草方格蔓延而去,像是给土地披上了一层新“武甲”。

我站在时光廊道旁边,看着师傅们扶犁开沟、俯身铺草、挥锹压埋、填沙整形。大家全身都是风沙裹出来的颜色,一招一式全凭手劲和经验。按照规程,一步都不能马虎,每一道工序都清清楚楚,草方格沙障一点点编织成型,队伍连成一片,网格延向沙漠深处。

压沙现场,杂乱的沙丘渐渐变得有秩序,稻草和细沙交错铺展,好像土地在慢慢“愈合”。金色的草网格一路往前,像无数双手固定着沙丘,让风不再轻易撕开它们的伤口。

压沙人员何振庭说,“我是一名治沙人,虽然每天在沙漠里工作很辛苦,但看着沙丘一点点被‘锁’住,心里特别踏实。”工人们一天能完成两三亩的压沙任务,收入能养家糊口,最难的是头顶烈日、脚踩热沙时,仍旧能把绿意一点点带进沙海。

在这个一沙一草间,每个人的辛苦都莫名变成了一种踏实。大家脸上全是被风沙晒出的纹路,但提到把沙漠变成绿洲,眼睛里都带着劲。

民勤县近年来融进了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和沙化土地治理。治沙项目包抓标段的技术人员,跟着工人们一起下地,质量技术把关,科学修复,一项项措施不松懈,成果牢牢抓在手里。

治沙的路子不是单一的,除了传统的稻草网格和秸秆障,还启动了机械治沙、尼龙网沙障和生物结皮。“今年依托‘三北’工程,我们计划完成工程治沙10.47万亩。”邓岔苗圃干部董玲树介绍时说。把机械、节水灌溉和多元治理模式都探索上,一面提升技术,一面追求生态效益,治沙方法也逐步扩展,靠的是一代代人的试验和坚持。

草方格沙障不只是个防沙工具,各种治沙新技术也是在一线落地。“天热风大,一想到正在把沙漠变成绿洲就觉得什么都值得。”沙障阵线向沙漠深处推进,一个个新模式陆续应用,绿色长城正在一点点成长。

每年秋天,民勤县的沙丘都在变新,压沙工人用双手丈量风沙,用脚步丈量土地。这些草网格像一道隐形的屏障,替村庄挡住风沙,给未来添上一抹绿色。

“三北”工程落地的每一寸土地背后,都是一队队工人的汗水和坚守。从技术指导到工艺执行,每个细节都严格管控,治沙不是喊口号,而是靠真刀实枪的操作,一点点兑换成实实在在的成果。

民勤县的这场秋季压沙行动,正在沙海里画出绿色的边界。治沙人一年年守在这里,绿意不断蔓延,续写着人与自然的较量和和解。

一代代人在沙漠线上坚持,不只是保护了村庄和绿洲,也是给黄河流域、西部生态安全拉上了新的防线。草方格、创新治沙模式和严格的技术管控,把生态屏障一步步筑得更强。

治沙人在风沙线上,用最朴素的“土办法”和最先进的技术,和荒漠对抗,创造出一幅活生生的生态画卷。沙丘每年少一点,绿意每年多一点,民勤这片土地安静地见证着改变。

下一篇:贵州深山6.5亿风电:山顶转动的不是风车,是国家、资本与欲望
上一篇:从“猫主子”到不婚族:当代年轻人的情感替代经济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