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花冲冠失利?蓉城主场崩盘背后,争冠格局大变!
悬念落幕前夜看懂争冠背后的中超生态
每次中超赛季临近尾声,大家都习惯把话题拉到冠军归属,每个球迷、媒体还有圈内人好像都形成一种默契,于是最后几轮,关注点自然就集中在积分榜前几名的明争暗斗,不过我觉得,这些年中超的争冠模式早已透露一种新信号,我们看到的远不只是“谁能笑到最后”这么简单,本赛季的结局虽然几乎确定,但这背后的故事可能更值得回味。
大多数球迷都清楚,到了联赛倒数第二轮,上海海港、上海申花和成都蓉城形成“三国杀”,这种强队激烈争锋的局面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次比较特别——上海海港把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申花虽然紧追,成都却突然掉队,于是冠军归属变得没那么扑朔迷离,胜负看似只剩数学意义,但我们真要关心的,不只是最后的分数,更有俱乐部运营、管理,甚至背后的城市文化。
就拿本轮比赛来说吧,上海海港3比0轻取浙江队,过程几乎一边倒,球迷最期待的悬念没出现,反而焦点落在了成都蓉城,主场作战,本来开局不错,任意球先下一城,球迷都以为胜利手到擒来,结果,下半场风云突变,河南队两记进球,硬是把比赛反转了,主场41242名观众的欢呼声变成了叹息与吐槽,这感觉非常熟悉,谁没尝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滋味呢。
或许,大家还记得去年的英超最后一轮争冠,那场比赛曼城一度落后,最后15分钟疯狂逆转,很多曼联、利物浦的球迷都说,足球有时候就像一场人生过山车,这次中超的结局虽然提前见分晓,却同样体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只这个“魅力”背后还藏着一些更现实的东西,比如球队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球队所处城市的支持力度。
事实上,成都蓉城本赛季的崛起其实已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但慢慢地,球队阵容薄弱的问题被无限放大,特别是赛季中期引援不力,伤病不断,到了冲刺阶段,主力球员疲惫不堪,管理层难辞其咎,球迷的批评并不无道理,这跟英超、西甲等联赛里的“争冠掉队”梗很像,但又有一点不同,中超球队更多还在为自身“生存质量”而不是荣誉而战。
反观上海海港,他们为什么能笑到最后?这不仅仅是阵容豪华、关键球员出彩,更是俱乐部运作成熟、管理科学,这赛季他们不少引援早早敲定,主力阵容稳定,人员轮换有序,于是很少出现那种“后程疲软”的状况,这让我想到一个有关数据,过去10年,中超冠军大都诞生在资金更雄厚、体系更健全的俱乐部之中,比如恒大、海港、国安,这不是偶然,而是当今职业足球的常态。
不仅仅是中国,放眼全世界,顶级联赛最后的冠军悬念,90%都集中在少数几队之间,比如英超的曼城、利物浦,德甲的拜仁,法甲的大巴黎,竞争越来越精英化,弱队只有偶尔制造黑马奇迹的机会,绝大多数时间只能陪跑,对球迷来说,这一方面保障了高水平竞技,另一方面也让联赛的故事单调了一些。
中超的“悬念消失”并不是坏事,相反,也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强者愈强,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也要看到,伴随俱乐部更高的专业化建设,球迷对球队的要求也在升级,比如球迷吐槽成都蓉城管理层,比如大家对申花能否上演奇迹的持续热议,这意味着,未来谁想长久立足,光有资金还不够,体系和人才储备一样重要。
说到申花,虽说本轮1比0险胜深圳新鹏城,依然保留微弱的争冠希望,但大多数人都看得明白,除非海港最后一轮翻车,否则申花很难“绝地翻盘”,换个角度这种“虽败犹荣”的坚持,正好反映了传统豪门的底蕴和韧劲,这也许就是足球的另一层意义,即便胜负已定,那种不言弃、还是全力以赴的劲头同样值得被尊敬。
再想想本轮坐镇主场的41242名成都球迷,即使输了比赛,依然刷屏官微、表达陪伴,得到“赢了一起狂,输了也扛”的回应,这种情感与共,无论成绩如何,其实正是联赛最该珍惜的财富,因为,中国职业足球要想真正“良性循环”,必须让俱乐部与球迷变成“命运共同体”。
每年中超收官逐渐告别“混沌时期”,而以资金、体系、管理驱动的精英化态势越来越明显,这背后其实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比“谁捧奖杯”重要,豪门主导,草根少有逆袭,球迷需求日益多元,俱乐部运营“四面出击”,所以问题来了,未来中超该怎么打造既有悬念又有活力的联赛格局?谁又会成为下一个真正意义的黑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