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突破38万亿,吸干盟友续命,美元黄昏真的来了?

89 2025-11-24 14:02

美国那本厚得吓人的账本,又翻过了一页,数字已经跳到了38万亿美元。这可不是什么财经新闻里的背景噪音,这声音越来越像系统即将崩溃前发出的警报。

很多人还没看明白,以为这又是哪个版本的2008年金融危机重演,大家紧紧裤腰带,等美联储的印钞机轰隆隆开过来撒钱就行。但这次,真不是一回事儿了。2008年那是需求端出了问题,没人买东西了,印钱塞到你手里,刺激你去消费,这病好治,虽然副作用大,但好歹能续上命。现在的问题,出在了供给这边,是产业空心化这个要命的根子烂了。

简单说,就是你印再多钱,也变不出芯片,变不出高端机床。这就好像一个农夫,不去种地,光在家里印粮票,以为能变出粮食来。美国现在就在干这事儿。去年那个《芯片与科学法案》,轰轰烈烈砸了520亿美元,说要让制造业回流。结果呢?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成本从120亿美金一路飙到200多亿,建厂日期一拖再拖,连熟练工人都招不够。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都看不下去了,出来算了笔账,说美国这些产业政策,成功率可能还不到三成,大部分钱都听了个响。

自己造血功能不行,怎么办?那就只能吸血,而且最先下手的,永远是身边那些小弟。

先看看荷兰。家里有阿斯麦这么个全球独一份的光刻机宝贝,本来日子过得挺滋润。现在却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另一边是美国这个大哥。美国一句话,不许卖,让阿斯麦自断财路。2024年的财报明明白白写着,对华出口下降让公司营收直接少了15%,股价都跟着晃悠。可大哥不管你这些,只是冷冰冰地告诉你:你敢卖,我就制裁你。荷兰现在就像三明治里的那片火腿,被两边挤得都快变形了。

德国也好不到哪去。曾经的欧洲工业火车头,现在也快熄火了。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天天为了芯片发愁。美国那边发话了,芯片得先紧着美国企业用。德国的汽车生产线只能眼巴巴地等着,三天两头准备停工。2023年,德国汽车产量掉了8%。能源危机还没缓过劲来,产业链又被人掐住了脖子,德国制造业这口气,真是越来越难喘。

至于韩国,那就更难了,简直是地狱模式。就因为听了美国的话,在家门口部署了萨德,得罪了最大的贸易伙伴不说,还被大哥反手勒索。三星、现代,几千亿美元乖乖送去美国建厂,名为投资,实为保护费。不仅如此,美国卖不掉的农产品,韩国也得硬着头皮买。光是2024年上半年,就买了30亿美元的美国玉米,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在帮人清库存。

日本也没能躲过去。新上台的政府一个劲地扩充军备,高喊着要正常化,美国在旁边鼓掌叫好。为什么?因为美国想把日本变成亚洲的乌克兰,把火线往前推。一旦武器部署到日本本土,真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候,这个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就成了大国博弈场上的血肉磨盘。

这场内部的大逃杀愈演愈烈,看似是西方阵营的团结,实则是美国为了自保,在搞内部的清算和吞噬。

但这套玩法,正在悄悄瓦解它自己的根基。当美国优先的口号喊出来,当美元的信誉被特朗普时期那种朝令夕改的政策踩在脚下,全世界的央行都在犯嘀咕:我们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真的要放在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操盘手手里吗?

去美元化,已经不是一句口号了。2024年,金砖国家扩容到了36个,越来越多的贸易开始用本币结算。中国和沙特去年签的石油人民币协议,阿根廷、巴西也开始拥抱人民币。美元指数里那些货币,背后都是一群造血能力堪忧的发达国家,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

对中国来说,这场博弈的时间被拉长,反而不是坏事。外部的压力越大,内部改革和团结的动力就越足。一步一个脚印,跟着自己的产业升级节奏走,跟着全球合作的大势走,未来的主动权,或许就在这种拖延里,慢慢转移过来了。毕竟,当所有人都发现那个曾经的世界银行已经变成一个只进不出的血库时,寻找新的出路,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所以,你看懂了吗?这可能真不是一场可以挺过去的小风暴。

下一篇:日本迈出危险一步,导弹对准台海引爆民愤,民众怒吼:我们不想当炮灰
上一篇:我跟你说,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中国在联合国直接称呼冲绳人为“原住民”,这个称呼一出,全世界都安静了三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