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预言再现?预计2025年房地产市场将迎重大转变

66 2025-07-29 22:29

前言

八年前,马云曾说过,房子未来会像葱一样便宜。那会儿大家都觉得他是在开玩笑,觉得他肯定是疯了。不过现在,看情况,谁还能笑得出来呢?

时间证明一切,房市这只大船忽然掉头,房子作为中国人心里的“硬通货”,难不成真的开始向“葱价”倒退了吗?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一连串重磅新政像春笋一样纷纷冒出头来,长期被抑制的买房需求像弹簧一样突然反弹,售楼处又热闹非凡,排起了长龙。

这事儿让不少人都搞不清楚,房市到底往哪走,现在买的房子到底是“金价”还是“葱价”啊?

曾经抢破头的香饽饽

不晓得从啥时起,房产行业的热度突然就跌了下来,这股风向的转变,大概是在2021年下半年,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淋下来似的。

以前北京的学区房,那可是皇冠上的明珠,十万一平都得靠抢,可如今呢?七万、六万五,价格一下子退回了十几年前,那个差距,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得很。

以前卖房的时候,中介的电话可是打爆了,几乎接都接不过来。可如今市中心的优质房产挂出半年都没人问津,郊区别墅的降价都卖不出去,很多做房产的销售人员都说,现在卖房比卖白菜还难呐。

毕竟数据摆在那里,绝不会骗人。新房的成交面积一年就减少了差不多二十个深圳那么大。最让人头疼的是,过去还能说量跌价挺,现在却是量价双杀,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要想搞懂其中的底细,得先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入手:人都跑哪去了?

以前房价上涨,主要原因就是城里源源不断地有大量人流涌入,年轻人一波接一波地来到这里,要么结婚,要么长期定居,需求就像火山一样猛烈。

如今,连续三年的人口负增长让情况变得不一样了,年轻人进城的脚步明显减缓,生娃的心思也低迷得很,买房的年轻主力军一年比一年少,需求这个巨大市场,怎么能不缩水呢?

更让人头疼的是,我们的社会老龄化速度也太快了,老了嘛肯定会影响到整体的消费力,自然也就跟着变弱了不少。

这些叔叔阿姨们,不光自己不买房,许多人手里还不止一套房呢。等到退休后,打算把多余的房子挂出来换点养老钱,给晚年的生活添点色彩,不也挺合理的吗?

更让房产商头痛的是,二手房市场兴旺起来,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卖家一多,房价压力也跟着大增,真是挺难搞的。

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不容易,收入也不高,一个月三四千块,连自己都得过得紧巴巴,哪还能谈啥供房子呢?

以前大家都说住房子就行了,每个专家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可现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慢慢变得明朗起来了。

全国目前等待销售的新房面积还在不断增加,这还不包括那些庞大的二手房市场,还有那些已经封顶、快要上市的期房。

要是全部加在一起,某些地方的房子多得你都难以想象,甚至有专家说,现在的房子也许14亿人都住不完。

尤其是那些三四线的小城镇,年轻人拼命地往外跑,生育率又低得令人心疼,很多新建的小区,到了晚上一片漆黑,那就是实打实的空置库存。

要是今年下半年结婚、生娃的这些人还提不起劲,打算改善住房的客户也不出手的话,到了明年,情况只会愈发难堪。

曾经让人争相追逐的房产行业,如今也已经走到了发展的低谷,究竟是啥原因搞的呢?

不买房不是因为不想买

不少人一想到有人就会想到房子,觉得中国人口那么多,房子肯定是刚性需求,可实际上,光知道有人口和房产还不算完整的答案,关键还得看钱到底够不够。

前些年,疫情的创伤还没完全愈合,外头跟别人的贸易也遇到不少拧劲,我们国内内部还在“去杠杆”,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挣钱变难了。

手里那点钱没长起来,反倒不太有买东西的那股劲了,消费水平也在往下走。像房子这种要掏空六个钱包的“豪华”享受,显得格外容易被搁置掉。

这还不是最吓人的,要是房子这条链子一卡住,底下好几个行业,几百个企业,几千万人的饭碗都得跟着晃。

如果大伙儿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变得越发悲观,谁还敢拿命去赌那后半辈子的积蓄,去背那沉重的房贷呢?

政策那只手一直在用力撑着市场,毕竟房价要是在短时间内崩盘,对大家都没啥好处,所以房市这边注重的还是“稳”字,绝不会让它大起大落。

即使如此,有些趋势还是难以阻挡的,比如六十年代那股婴儿潮,渐渐变成了退休潮。未来十年,每年会有两千多万老人退休,手里持有的房产也会不断地推向市场。

再一个就是结婚人数和新生儿数,现在每年都在往下掉,到以后,买房的“接手人”就会越来越少。

这涨一跌一,哪傻瓜都知道未来会变成啥样,别说开发商了,现在好多都欠了一屁股债,甚至不少直接倒闭了。

要是这些房地产公司那些房子卖不出去,拿哪儿去还钱啊?只能压低价格,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这个道理在任何生意里都照用。

那个悬在头顶的“房产税”啊,虽然还没落到实处,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总有一天会到来的。

一旦真正实施,那些握着几套房子的人,持有房产的花费会一下子涨上去,等到那时,为了减轻压力,可能就会纷纷出手,给市场再添点火苗。

面对这次百年少有的剧变,其实我们平常人能干的事,说白了也就这么点。

如果是刚需,眼下上车的成本确实轻松不少,但得仔细算算账,别让月供压得喘不过气。现在这个年代,手头的现金流,比什么都珍贵。

更值得重视的是,把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摆在投资任何资产之前。毕竟,个人的技能和本领,才是真正能抗住风浪、经得起周期考验的硬通货。

现如今回想起马云那句“房价如葱”的预言,或许听着有点夸张,但它确实揭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正在变革的世界。

那种闭着眼睛买房就能稳赚不赔的日子,差不多已经不可能再来了。只要搞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在这波动的时势中,站得要更加稳固。

话说回来,2025年的房市会出现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2025年房市大变化

从今年一开头,身边的楼盘销售就忙得不可开交,很多人都还没反应过来,难道说,这还还是那个冷清得不行的楼市吗?

实际上,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来看房的人数增加,更关键的是,购房者和卖房者之间的思路都在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主要也归功于买房者心态的转变。

这三年来,大家买房基本上都是一直在观望、再观望,生怕踩到高点,但如今情况似乎开始出现反转。

以深圳为例,去年12月新房交易面积相比前年猛增了189%,这数字背后反映出啥?其实就是购房者的想法在悄悄变化。

他们不再等房价继续往下跌,反倒开始担心会错失买房的好时机,这种变化背后其实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从政策角度出发,国家的大行动给买房人传递了个信号,就是打消了限购、限售、限价这些限制,还调低了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这些实在的措施确实让购房门槛变得更低了不少。

不仅如此,改善型购房需求也在加快释放,以前受到各种限制政策的影响,许多想换房的家庭只能暂时搁置,没有行动。

不过,眼下换购房子的税率降低了,卖房再买房的花费也大大减轻,那些一直压抑着的购房需求像弹簧一样一下子弹了出来。

另外,卖房的思路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供给方面的调整,值得留意。以前开发商的做法是“有地就建,建了就卖”,如今这样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政策明确强调“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这就意味着开发商不能再像过去那般疯狂抢地块大量开发了。

未来的供应会更贴合需求,重点放在品质上。而“好房子”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政策文件里,变得越来越常见。

啥叫好房子呢?不光房子自己得好,配套设施也得跟得上。大型房企已经动了起来,把重点放在打造样板项目上,而不再只是盯着销售面积跑。

从需求和供给两边的变动来看,到了2025年,楼市正悄悄地在建立一种新的平衡点。

需求那边,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一直在不断释放,尤其是一线城市和一些热点二线城市,市场的热度明显升高。

而供应方面,新增量的控制配合存量的优化,让供应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新平衡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房价逐渐稳定下来。

有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涨了0.2%,这是自2023年6月以来的第一次上涨,虽然涨得不多,但这个信号还是挺有意思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对市场的预期变得更好了,建筑行业、装修、家具建材这些相关的行业都出现了经营情况有所改善的苗头。

当整个产业链逐渐回暖起来,楼市的复苏也就有了扎实的根基,可能到了2025年及以后,房市的供需关系还会继续发生变化。

随着供应结构不断优化,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会逐步增加,配售型保障房的投放也会加大,让更多新市民和年轻人能够早日实现安居的愿望。

而市场上的商品房会更加重视品质的提升,满足改善性住房的需要,更别说需求端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中国的城镇化还在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居民还在涌向城市,年轻一代结婚生子都得有个住处,中年人想改善居住环境也得换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

这次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其实就是供需关系的重新调和,买房的人不再慌了,卖房的人也不再盲从,市场逐渐变得理性。这种理性,也许正是楼市最缺少的东西。

结语

回头看看这次房市的变迁,真得佩服马云的眼光,房子从“金价”地位跌下来,这一路上的起伏,比任何商业大片都要精彩。

其实,“葱价”或者“金价”都不能代表房子的本质,房子就是房子,主要是用来住的,不是拿来炒作的。

等供需关系变得理智点了,房子也就展现出它原本的模样啦。至于未来房价会怎么走嘛,真是谁都不能说个准。

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到2025年,房市正努力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那么,你觉得这个平衡点大概会是什么样子呢?

下一篇:真真首播 10 万 +!董宇辉力挺 矩阵开局即爆
上一篇:SOL突袭上涨10%,牛市“引爆点”就在眼前?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