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遵义会议更关键?毛泽东为何称六届六中全会改写中国命运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砚编辑|李砚
《——【・前言・】——》
很多人提起党的历史转折点,张口就说遵义会议。可翻遍《毛泽东年谱》才知道,毛主席早说过:“六中全会才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这话听着像翻案,可真把1938年延安的那段往事捋清楚,就明白这场没怎么被课本大书特书的会议,才是让中国革命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
一、“苏联钦差”到延安,差点搅黄抗日局
王明从莫斯科回来那会儿,派头足得很。作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里的头面人物,他兜里揣着共产国际的“指示”,一落地就喊:“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听国民党的指挥准没错!”
他在武汉搞长江局,把自己当“钦差大臣”。中央发的电报,他想扣就扣;《新华日报》的版面,他说改就改。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明明能让全国军民看清抗日方向,他却以“文章太长、不合时宜”为由,压着不让见报。延安的老干部们私下议论:“这哪是合作抗日,分明是给国民党当传声筒!”
可王明根本没摸透中国的实情。苏联怕德国和日本两面夹击,想让国民党扛下东亚战场,好让自己专心对付欧洲。可蒋介石心里的小算盘打得更精——表面跟共产党合作,暗地里却想借鬼子的手削弱八路军。毛泽东看得透透的:“合作可以,但枪杆子必须攥在自己手里,不然迟早被吞掉!”
二、经济上的“绝地反击”,根据地活出新局面
别以为六中全会只谈政治路线,它还帮根据地搞出了“经济护身符”。那会儿日伪在华北、华东撒伪钞,想搞垮根据地的经济,国民党也断了给八路军的军饷,日子难到连战士们的棉衣都凑不齐。
就是这么难的局面,毛泽东在会议上定了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要搞自己的银行!”山东根据地的薛暮桥领着人,琢磨出了“北海币”。这钱跟别的不一样,不是随便印的——银行里每存1万块北海币,就得对应囤5000块的粮食、棉花和布匹。物价涨了,就把囤的物资抛出去平抑;物价跌了,就多收物资稳住币值。
到1940年,北海币成了敌后的“硬通货”。鬼子据点里的商人,宁愿冒险跟根据地换北海币,也不愿用伪钞——因为北海币能买到实实在在的粮食和药品。晋察冀根据地更厉害,搞起了“纺织合作社”,妇女们凑在一起纺纱织布,不光解决了战士们的穿衣问题,还能拿布换粮食,把“经济封锁”撕了个大口子。
三、游击战不是“小打小闹”,是抗日的“主战场”
王明总说“游击战没出息,要跟国民党打正规战”,可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一句话定了调:“游击战不是辅助,是抗日的战略核心!”这话不是空喊,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道理。
八路军359旅开赴南泥湾,一边种地一边打仗。他们在陕北的山沟里,把荒地改成良田,一年收的粮食够全旅吃两年。同时,晋察冀的游击队搞起了“地道战”,把村子底下挖成纵横交错的地道,鬼子一来,战士们就钻进去,冷不丁从地道口冒出来打伏击,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1939年,贺龙率领120师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鬼子出动了700多人,还带了毒气弹,可八路军靠着游击战的灵活打法,把鬼子围在村里打了三天三夜,最后歼灭了500多敌人。这一战让全国都知道:八路军的游击战,能打大仗、打胜仗!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经从抗战初期的3万多人,发展到40多万人,在华北、华中开辟了十几块根据地,把日军的“后方”变成了“前线”。
四、组织上“刮骨疗毒”,党才真正拧成一股绳
王明在长江局搞“独立王国”,中央的命令他不听,还私自提拔自己的人。有一回,中央让长江局派人去华北支援游击战,他硬是压了一个月,差点误了大事。六中全会上,党中央直接“开刀”——裁撤长江局,明确“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还定了《中央工作规则》,从中央到地方,每一级该干什么、怎么干,都写得明明白白。
最关键的是“一元化领导”——地方上的党委,要统管党政军民所有工作。山东根据地的罗荣桓,既是军区司令员,又是区党委书记,还兼着政委。他到任后,把分散的游击队整合成正规军,把地方政府和群众组织拧成一股绳,不光打退了鬼子的“扫荡”,还把根据地的面积扩大了一倍。
反观国民党,战区司令和省主席天天吵架。汤恩伯在河南当战区司令时,不光不抗日,还纵容手下抢老百姓的粮食,老百姓编了顺口溜:“水旱蝗汤,河南四殃”。两相对比,谁能真正团结群众、谁能打胜仗,一目了然。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口号是真本事
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话听着玄,其实特别实在——就是不能生搬硬套苏联的经验,要按中国的实情办事。
就说土地政策吧,王明之前想照搬苏联“地主不分田”,结果把不少开明绅士都逼到了对立面。毛泽东改成“减租减息”:地主还能保住自己的土地,但要把租子从“对半分”降到“四六分”,农民交的租少了,种地的劲头就足了。山西的一个老地主,原本对八路军有意见,减租后主动说:“你们这政策公道,我愿意把多余的粮食捐给队伍!”
文化上也一样,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们,不写那些听不懂的“洋文章”,改成用陕北民歌写《白毛女》。戏里的喜儿,从被逼得逃进深山的苦丫头,到跟着八路军翻身做主人,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听就哭,看完就跟着喊“打倒地主老财”。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比讲一百遍大道理都管用。
六、历史不会骗人,谁真干事谁就站得住
后来王明去了苏联,再也没回来。他在莫斯科写文章骂中国共产党“不服从国际领导”,可那会儿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从延安的窑洞里走出来,领导全国人民打鬼子、打蒋介石,硬是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带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背后,就有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功劳——正是那场会议,让党摆脱了“国际指挥棒”的束缚,学会了自己拿主意、自己干实事;正是那场会议,让中国革命从“跟着别人走”,变成了“走自己的路”。
很多人记不住六中全会的细节,可历史不会忘:真正能改变国家命运的,从来不是“外来的圣旨”,而是一群扎根中国大地、敢想敢干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王明传》,戴茂林、曹普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八路军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许毅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