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七连兵王张国强,刻画《藏海传》大雍皇帝,演技逼真资深演员
144
2025-07-11
「教导总队这三个师是中央军的根本,绝对不能派上战场!」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将军拍着桌子,声嘶力竭地对蒋介石喊道。
蒋介石用颤抖的手握着电话,望着窗外硝烟弥漫的上海滩,内心天人交战。这支德械精锐部队是他十年心血的结晶,是未来重建中国军队的种子和希望。一旦投入战场,很可能血本无归,再无翻身之日。
但此时此刻,70万国军在淞沪战场血流成河,平均每天打光一个师,将士们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7秒钟。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他还能有选择吗?
最终,这支被誉为「中国陆军标杆」的王牌部队踏上了战场。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更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把德国的军队数量卡得死死的,最多只能留下十万人。这下好了,大批德国军官失业了,只能跑到别的国家去当教官混口饭吃。
正好那时候的中国军队什么都缺——缺现代军事理论,缺专业人才,缺好装备,两国一商量,干脆来个官方合作,各取所需。
1930年12月5日这天,德国军事顾问魏泽尔找到蒋介石,直接指出了国民政府军队的两大毛病:第一个问题是部队太乱太杂,兵不在多而在精,必须改革军官培养体系,把步兵、炮兵、工兵、后勤兵、通讯兵的专业训练搞起来,还要发展装甲部队;
第二个问题是国家表面上统一了,实际上军阀各自为政,打仗时各扫门前雪,根本形不成合力,应该建一支真正精锐的核心部队,用来震慑和制衡各方势力。
魏泽尔的想法很清楚:先搞一个教导总队出来,专门培养各级军官和教官,让他们掌握现代军事技能和指挥作战的本事,然后派到各个部队去传授经验,这样慢慢扩散影响,最终目标是给中国建立60个现代化师团。
这个提议正合蒋介石的胃口,当天就决定在南京成立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刚开始规模不大,就两个营的人马,包括一个步兵营,还有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击炮连、特务连、通讯连等,主要是参加过北伐的军校学生组成,由团级军官带着各种专业兵种组成的教学部队,综合实力在当时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而且对蒋介石绝对忠心。蒋介石给这支部队定的目标很明确:「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就是要培养以后的团级以上指挥官。」
教导总队可以说是「心腹中的心腹」,装备全是德国货,毛瑟步枪、ZB26轻机枪、Ml932型毛瑟自动手枪,还有Pak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81毫米迫击炮,连钢盔、刺刀、防毒面具、饭盒这些个人装备都是德式的,军装也是统一的草绿色。所有东西要么直接从德国买,要么就是仿制德国的。
带头的是黄埔一期的桂永清,这人还专门去德国深造过,另外还配了15个德国顾问,分管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后勤等各个方面。不管是武器装备、部队编制,还是训练方法和战术,全部按照德军标准来。
到了1937年,教导总队已经扩大到三个师的规模,因为「训练有素、军纪严明、作战勇猛」被誉为中国陆军的标杆,当时的国军和海归军官都以能到教导总队服役为荣。
就在蒋介石做着统一天下的美梦时,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了。那时的中国还是农业国家,没什么工业基础,军队还在冷兵器和热兵器混用的阶段,大部分部队还配着大刀长矛,步枪都是好几个人共用一支,只有中央军整编师才能做到人手一枪。
日军那边飞机、军舰、坦克样样齐全,海陆空立体作战体系相当完整,随便一个师团的火力配置都是中央军整编师的两倍。
中国士兵大多数压根没见过军舰大炮和坦克,当行军中的国军战士好奇地看着天上的侦察机,琢磨这是啥玩意儿的时候,日军的舰炮、重炮在侦察机指引下一轮齐射,国军一个排、一个连的兄弟还没看见日军步兵就全部阵亡了。
日军旗舰「出云号」的主炮口径超过400毫米,粗得像水桶一样的日本舰炮射程超过10公里,能覆盖整个上海,哪个地方打得激烈了,马上开炮支援,一炮下去倒一片,硝烟散去后地上就是几米宽的大坑,中国士兵连尸骨都找不到。
反观中国军队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山炮,最大口径才75毫米,射程几千米,根本打不穿日舰的装甲。所以虽然国民政府投入了70个师对付日军20个师团,人数优势4比1,但在绝对的实力和科技差距面前,不但占不到便宜,反而被打得很惨。
6万桂军精锐「狼兵」跋涉两个月赶到上海,结果一天就把所有主力师拼光了,白崇禧在作战室痛哭流涕;背着斗笠的粤军打得极其悲壮,广东子弟慷慨就义,在淞沪会战中死亡率高达99%,战后广东到处挂白布;
8万川军兄弟大喊着「锤子」、「先人板板」冲向日军,战后只剩不到两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湘军是全国唯一全部参战的军队,面对日寇,湘军倾尽全力,没给自己留任何后路,把全省仅有的13个师全部投入战场,9万湖南子弟兵全部战死,淞沪之战成了湘军的最后一战,从此再也没有湘军这个番号。
除了这些,手持大刀的西北军、东北军、滇军、黔军、闽军、鄂军、豫军、皖军都赶到上海,共同抗敌……
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70万国军在多条战线与日寇血战,总伤亡超过30万人,平均一天打光一个师,国军将士平均生存时间只有7秒钟。
蒋介石几乎把老本都赔光了,按德国标准建立的30万中央军损失了10到18万人,中华儿女真是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一寸山河一寸血。
战前以为三个月就能拿下中国的日军现在有苦说不出,死伤9万多人,骑虎难下,只能从国内继续往上海增兵。巨大压力下,中国军队被迫撤退到上海边缘的苏州河南岸。
再退就要丢掉整个上海了,这时摆在蒋介石面前的选择就是打还是不打。打的话,八成要输,但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蒋介石不敢说不打,不然民心和士气就彻底完了。
蒋介石用颤抖的手下令教导总队出战。德国顾问法肯豪森将军坚决反对,冲进蒋介石办公室拍桌子大喊:「教导总队这三个师是中央军的根本,绝对不能派上战场。只要教导总队还在,重建德械师就有希望,要是把他们都打完了,没了根基,国家就没军队了。」
法肯豪森说得有道理,从古到今,一支军队只要骨干还在,重建就不是大问题。训练新兵时,老兵会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来感化新兵,把这支军队的作战方法、精神气质和战斗意志深深印在新兵心里;作战时,老兵就是定海神针,能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老兵在,番号就不会消失。
但如果从头开始重建军队,一切都要重新摸索和培养,不仅时间长,效果慢,就算建成了也不敢保证这支军队面对敌人时的抗压能力和战斗力。
法肯豪森对蒋介石说:「现代战争比的是国力,日本军力虽强但国力有限,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我们应该和日本人打消耗战,以日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了长期战争。」
法肯豪森建议蒋介石用空间换时间,暂时放弃一些北方省份,在山区、沿海和江河等地利用地形建设防御工事,层层阻击,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国军最后的防线就是依托黄河天险固守,同时在敌后组织游击队,专门打击日军的后勤补给,慢慢削弱其军事优势。蒋介石摇头对法肯豪森说:「可是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我个人能决定的了。」
教导总队三个德械精锐师在5天内集中到长江南岸,以第十九路军的名义进入淞沪战场。为什么不用中央军的名义呢?
原因是蒋介石还抱着幻想,希望把这场冲突局限在地方层面,大不了丢个上海,反正东三省都丢了,不怕再多丢一块地方,所以他不愿意用中央军的番号,免得日本人认为他派嫡系部队参战了,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当时中央教导总队长桂永清跟着行政院长孔祥熙去英国参加英王加冕典礼了,整个会战是由副总队长周振强指挥的。周振强亲自带着部队进入苏州河边的八字桥阵地驻守,日军把军舰开进黄浦江,用密集炮火攻击中国守军阵地后,用多艘橡皮艇想强渡苏州河。
教导总队军令如山,全体保持沉默,让炮击后的苏州河边除了苍凉的硝烟外一片寂静。日军以为中国军队已经撤走了,心里暗喜,稍微放松了警惕,同时江水波浪中队形也出现了松动。
等日军渡到一半时,教导总队第三炮兵营火力全开,37毫米反坦克炮和81毫米迫击炮猛烈开火,炸得日军尸体一度把整个河面都染红了。遭到攻击的日军为了抢占河滩,蜂拥冲出,向国军阵地发起「玉碎」冲锋。教导总队毫不畏惧,冲出阵地发起反冲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淞沪会战的日军是侵华日军中个人素质、身高和战术水平最高的一批。此前也有过中国军队与日军白刃战的情况,虽然勇气可嘉,但拼刺刀的水平有限,战场经常出现一边倒的局面,然而这一次,国军的战斗力让日军大吃一惊,双方拼刺刀的结果几乎1比1打平,教导总队硬是把日军赶回了泥泞的河滩。
不过由于缺乏重武器和制空权,教导总队没法把日军赶进黄浦江喂鱼,双方陷入相持。日军为了摆脱滩头阵地多次组织冲锋,好几次突破国军防线,危急时刻,副总队长周振强亲自带队冲锋,把日军打了回去,但他们自己也伤亡惨重。
打不开局面的日军卑鄙地使用了毒气,教导总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死战不退,拼命防守,直到配备新防毒面具的连队赶来稳住战线。
日军有点懵了,百思不解,十九路军怎么这么能打,和以前交手的中国军队完全不一样,军容整齐、单兵素质优秀,配备了步枪、手榴弹和大量水冷式捷克机枪,弹药准备充足,还有直属炮兵,进攻有章法,撤退有序,即使局部阵地被突破也没出现任何慌乱和溃败,被围的部队坚守等待支援,相邻部队立刻就地组织反击。
疑惑的日军派出华侨四处打听,一无所获,直到激战一周后,才知道自己正在与中央军精锐部队教导总队血战。
得知是国民政府精锐之师中央教导总队后,日军大喜过望,急忙派出此次侵华的主力部队——第五军到苏州河参战,想一战打掉中央军的希望和旗帜,逼迫蒋介石投降。
教导总队此时伤亡不小,做出调整,部队重新编组,加强正面防守力量,空出的侧翼由国军67军防护。
苏州河之战打了20多天,在日军主力全力持续攻击下,教导总队伤亡惨重却没让日军前进一步。
日军久攻不下,用军舰运兵从杭州湾北部的全公亭、金山嘴等地登陆,对教导总队右侧后方进行迂回包抄。
国军没有海军,明知日军的「阳谋」只能硬扛,负责教导总队侧后方防守的国军67军与日军交战,遭到重创,几乎失去战斗力。
国军侧翼全失,担心被「包饺子」,不得不下令全体撤退,包括教导总队也开始撤离阵地。
淞沪会战中,教导总队先后在吴淞、蕰藻浜、张华浜、八字桥血战三个多月,击毙日军数千人,特别是在1937年8月29日的战斗中击毙了日本步兵第6联队长合永辰治,让日军军心动摇。
淞沪会战,教导总队伤亡近万人,他们是德国顾问团训练近10年的精锐部队,是国军未来扩编的初级军官和中坚力量,却在这3个月内就损失大半,蒋介石和德国顾问心痛欲绝。
中央教导总队接到的命令是直接撤往湖南,然而担任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找到了何应钦和蒋介石,非要把这支精锐之师留在南京。唐生智说:「淞沪之战我军败退,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如果不把全军楷模教导总队放在南京驻守,怎么起到带头作用振奋士气,怎么让全国军民看到我们的决心。」
蒋介石无话可说,只好把这支部队留下来。唐生智给教导总队补充大量兵员后分派到紫金山、光华门、西山驻守。
然而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出动了20万精锐兵力,并使用了大量先进战术和武器,比如利用载人气球观察国军阵地及部队调动情况,国军高射炮射程不够,无法将其击落。有定位指引的日军炮兵和飞机对着国军阵地精确射击和轮番轰炸。
教导总队只能依托有利地形奋力抵抗,与日军反复厮杀,人虽然越打越少,但斗志依然高昂,无一人后退,中国军人打出了血性,多次由下级军官带队发起反冲锋,造成下级指挥官伤亡极其惨重,逼得国民政府下令「严禁军官带队冲锋」。
面对20万日军的疯狂进攻,教导总队血战其最精锐的第6师团和第9师团四天,虽然伤亡很大,但阵地始终没丢。在光华门,教导总队一个营的兵力对战日军装甲师团,中国士兵视死如归,身上绑满炸药前赴后继,炸毁日军坦克和装甲车,打得日军武装到牙齿的装甲师团寸步难行。
然而当教导总队在中山门外卫岗、明孝陵、紫金山一线与日军激战时,战局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日军出奇兵偷袭雨花台,雨花台上的国军守军全部战死殉国。
南京雨花台是城南唯一制高点,失去雨花台整个城南就无险可守,日军在雨花台架设大炮,居高临下对着国军阵地狂轰,国军被压制得抬不起头,大批日军趁机突破中华门,冲入城内。
国军大势已去,南京危在旦夕,在紫金山的教导总队第3旅被日军围攻,已经无法撤出,明知结果肯定是死,这支部队依旧顽强抵抗,最终全体殉国。日军战史记录:「据守紫金山的敌军(中央教导总队)虽然是敌人,但确实很勇猛,他们也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雨花台失守意味着此刻的天时地利全部倒向日军,唐生智召集各军、师长开会,决定当夜放弃南京,各部队渡江北撤,到滁州集结。唐生智放弃南京的命令在战略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战术安排上则犯了大错。
数十万南京军民,如何撤离战场、怎样渡过数公里宽的长江,唐生智并未作出妥当的部署。各部队得到命令后,军心涣散,争先后撤抢渡,形成了无组织、无秩序、前无接应、后无掩护的溃退局面。
12月13日凌晨,作为最晚撤出南京的教导总队官兵分批撤退到下关江边,由于没有船只,无法过江,部队在此集结等待。到了半夜,其他溃败的军人和逃难百姓听到消息,为寻求保护争先恐后赶过来,在江边挤成一团,由于人数太多反而把教导总队的建制冲散,无法进行有效组织。
天亮后,日军侦察到此处情况,立刻出动飞机、舰炮沿江不断轰炸,汽艇在江面上横冲直撞,用机枪来回射击,整个场面惨不忍睹。教导总队被人群阻挡,难以躲避和组织抵抗,最终生还到达北岸的不到十分之一,国军最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了!
南京保卫战,教导总队伤亡三万多,伤亡率高达85%以上,其中在南京城中战死一万多人,其余全部牺牲在撤退路上。
后来蒋介石对中央教导总队疯狂扩编,但随着当初的老兵战死,战斗力大不如前。
半年后,以教导总队为基础组建的国军第27军在兰封会战中与日军交战,两战两败,防线全面崩溃,逼得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挖掘黄河大堤来阻止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
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打出威名的中央教导总队遭遇空前耻辱,从此在国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南京保卫战后,世间再无中央教导总队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