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被主持人一句“集中营”问得当场语塞!
一面镜子照出海外华人困局:反华教授李约翰被主持人一句“集中营”问得当场语塞!
2025年,澳大利亚天空新闻台《Global Pulse》直播节目中,华裔反华学者李约翰遭遇了职业生涯最尴尬的时刻。 正当他滔滔不绝地阐述反华观点时,主持人保罗·默里突然打断他,抛出一个尖锐问题:“如果中澳爆发战争,你们这些华人会不会被关进集中营? ”李约翰瞬间语塞,脸色通红,开始语无伦次地辩解自己是澳大利亚人而非华人,提到自己的牛津教育背景和澳大利亚护照,试图证明自己的忠诚。 然而主持人只是轻蔑一笑:“可你长得不像。 ”
这一画面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轩然大波。 李约翰长期以反华立场著称,经常在西方媒体上批评中国政策,却在这一刻暴露了内心最深层的身份焦虑。 他试图通过否认华裔身份来融入主流社会,但主持人的一句话就撕开了澳大利亚社会种族歧视的现实伤疤。
李约翰197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6岁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父母是来自广东的移民,在当地经营杂货店。 他在完全英语环境中成长,中文并不流利,后来获得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成为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 尽管有华裔血统,他却始终刻意与中国保持距离,通过批评中国来证明自己对澳大利亚的忠诚。
李约翰在节目中的慌乱反应不是偶然现象。 澳大利亚的种族歧视问题根深蒂固,历史上曾长期实施“白澳政策”,只允许白人移民定居。 虽然该政策于1973年被正式废除,但种族主义思想仍深植于社会结构中。 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2017年的报告指出,澳大利亚公共领域、政治辩论和媒体等领域的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正“逐渐加剧”。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少数族裔,华裔成为种族歧视的主要目标。 2021年的新冠疫情种族主义事件报告显示,种族歧视已蔓延至华人以外的其他亚裔社区,三分之一的少数族裔受访者表示曾遭受种族侮辱。 日常生活中,华裔面临的歧视无处不在:超市只贴中文防盗告示、公园警示牌中文标识特别醒目,这些微妙细节都反映出系统性的偏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澳大利亚的种族歧视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墨尔本和悉尼的多所大学曾出现针对中国留生的纳粹言论和暴力事件。 2024年,两名中国学者仅因加入日常聊天的微信群,就被澳大利亚安全机构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吊销签证。 这些事件表明,无论个人立场如何,华裔面孔本身就足以成为被怀疑的理由。
澳大利亚中东姓名应聘者的成功概率仅为英文姓名应聘者的一半。 而80%的穆斯林受访者在商场、祈祷室等公共场所遭遇过种族或宗教歧视。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主义表面下,潜藏着深刻的种族不平等。
事件发生后,悉尼唐人街爆发了抗议活动,参与者举着“不是所有黄皮肤的人都是敌人”的标语。 然而华人社区的反应呈现复杂分歧,有人愤怒谴责主持人的种族主义言论,也有人对李约翰的处境冷嘲热讽。 这种分歧反映了海外华人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困境。
李约翰的团队在事后发布了一份冷淡的声明,称主持人言论“欠缺考虑”,但未提出正式道歉。 李约翰本人未公开露面,继续在哈德逊研究所等保守派智库保持活跃,维持其反华立场。 然而节目中的尴尬一幕已成为他职业生涯的污点,时刻提醒着人们种族身份在澳大利亚社会中的敏感性。
这一事件折射出海外华人普遍面临的身份困境。 许多人希望通过强调本地身份来融入主流社会,但血缘和文化的纽带无法轻易割裂。 当国际关系紧张时,他们常常被推到忠诚度测试的前沿,陷入两难境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瓦纳曾指出:“澳大利亚至今都不存在真正的平等。 ”有学者更直言不讳,“白澳政策”实际上早已融入白种澳大利亚人的血液里,种族主义在澳大利亚没有消亡,而是以更加隐蔽的形式保存下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约翰事件凸显了一个残酷现实:海外华人试图通过否认自身文化根源来换取认同的做法往往徒劳无功。 当危机来临时,外表特征仍可能成为被歧视的理由。 正如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即使拥有美国国籍,也被迫送入集中营。
澳大利亚种族主义的根源可追溯到其历史深处。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时,即确立“白澳政策”为基本国策。 虽然这一政策已被废除近50年,但其影响仍深远。 澳大利亚的2400多万人口中,英国及爱尔兰后裔占74%,保守派始终怀有西方文明优越感。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澳大利亚国内反移民情绪高涨。 调查显示,72%的人认为澳大利亚不需要更多移民,69%的人直接反对大规模移民。 华人作为技术移民的主力,自然成为社会不满情绪的“替罪羊”。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也在变相强化种族边界。 商业移民门槛不断提高,从80万澳元涨至125万澳元,还对经营年限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政策变化传递出明确信号:澳大利亚只欢迎有钱的移民,普通人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机会日益减少。
澳大利亚的《反种族歧视法》在实践中威慑力有限。 种族歧视事件往往不了了之,受害者最多获得轻描淡写的道歉和象征性赔偿。 这种执法不力变相纵容了歧视行为,使种族主义在澳大利亚社会中长期存在。
李约翰在节目中的失态,不仅是个人的尴尬时刻,更成为海外华人生存境况的缩影。 它提醒我们,种族歧视不是靠个别族裔的“忠诚表演”就能消除的。 在澳大利亚这个自称多元文化的国家,真正的种族平等仍有漫长道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