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懂了,中国人捂紧钱包,不是因为变穷了,而是被3座大山压得不敢花
朋友,每次我看到电视上西装革履的专家,痛心疾首地呼吁要“刺激消费”,我就特想问一句,您家刺激消费是靠意念吗?
这感觉就像一个从来不下地的包工头,对着一片盐碱地大喊:“给我长!你们为什么不长!是不是不够努力!”
消费这玩意儿,根本不是靠“刺激”的。
它更像在玩一个生存游戏,你手里的钱就是你的血条和蓝条。
让你花钱,就是让你主动掉血。
在不知道下一个补给点在哪、下一个BOSS有多猛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玩家,都会选择把血瓶和蓝瓶攥在手里,而不是为了换个新皮肤就浪掉。
所谓的消费疲软,本质上不是大家兜里真就一分钱都没了,而是因为这个游戏的存档点坏了,安全区小得可怜。
大家不敢花钱,不是因为抠,是因为怕死。
先说说最直观的,收入预期。
这玩意儿现在比天气预报还不准。
过去我们觉得铁饭碗香,现在发现除了少数几个饭碗,大部分都是陶瓷的,一碰就碎。
尤其是广大的灵活就业大军,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小店老板,他们的收入模式就是典型的“瞎积薄发”。
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赚的钱可能比坐办公室的白领半年都多,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之王,分分钟想去纳斯达克敲钟。
可一旦进入淡季,或者来个封控、下个连阴雨,收入瞬间从珠穆朗玛峰跌到马里亚纳海沟。
这种收入模式,就像坐过山车,刺激是刺激,但谁敢在过山车冲到最高点的时候解开安全带跳个舞?
赚来的钱,不是利润,是用来填补下一次收入归零的“战备储粮”。
花?
花个锤子,存起来才是唯一的信仰。
你以为只有他们焦虑?
别天真了。
坐办公室的白领们,看似岁月静好,实际上每天都在玩“裁员猜猜猜”的游戏。
今天的KPI,明天的OKR,后天的大模型优化,每一个新词都可能翻译成“让你滚蛋的新方式”。
公司为了在市场上活下去,搞价格战,利润比纸还薄。
商战打到最后,不是比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而这记拳头往往最先打在员工的薪资和岗位上。
所以你看,消费信心这东西,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当一个人连下个月的房贷、车贷都不知道能不能稳定还上的时候,你跟他聊消费升级,聊星辰大海,他只会觉得你脑子不太好。
如果说收入不稳定是脚下的地雷,那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座大山,就是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是三把。
先说医疗。
现在的医保确实覆盖广,但它更像是一个基础款的手机套餐,保你基本通话,可你要想5G上网、无限流量,对不起,请自费。
那些效果好但巨贵的进口药、靶向药,很多都不在报销范围内。
一场大病,不是治疗,是氪金。
普通家庭几十年的积蓄,在ICU里可能撑不过一个月。
所以,你攒的那点钱,到底是消费储备金,还是“ICU准入券”?
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再看看购物车里那双几千块的鞋,还香吗?
再说教育。
这玩意儿已经从培养人才,异化成了一场军备竞赛。
公立名额靠抢,私立学费靠命。
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砸进去的钱,够在三线城市买套房了。
这还没算各种补习班、兴趣班,那都是碎钞机中的战斗机。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把自己活成了苦行僧。
手机用卡的,衣服穿旧的,能省则省。
你问他为什么不消费?
他会指着孩子的成绩单说,我所有的消费,都升级到这上面了。
最后是养老。
别看现在大家还年轻,但养老的焦虑已经提前二十年到账了。
基础养老金那点钱,只够保证你老了能吃上饭,但保证不了你吃得有尊严。
万一身体不行了需要人照顾,护工费、医疗费,又是一个无底洞。
为了避免老了以后“一人失能,全家破产”,稍微有点远见的人,都会把钱掰成八瓣花,一大半都存进了养老专用账户。
所以你看,这三座大山,本质上是把未来的、不确定的巨大风险,折现成了今天的、确定的消费降级。
花钱就像在走钢丝,下面是万丈深渊,谁还敢在上面跳霹雳舞?
更骚的操作是,现在的市场环境还在不停地PUA消费者。
手机、家电、日用品,天天打折,月月促销,618完了有双十一,双十一完了有年货节。
这给消费者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别急,再等等,还会更便宜。”于是,本来想买的,变成了“再看看”;本来要换的,变成了“还能用”。
消费欲望就这么被一次次的“等等党”给耗死了。
企业呢?
为了抢占那点可怜的市场,只能卷入“快种快收”的恶性循环。
疯狂降价,压缩利润,然后裁员降薪,进一步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
于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形成了:消费者不敢花钱→市场需求萎靡→企业赚不到钱→裁员降薪→消费者更不敢花钱。
大家都在等别人先出手,结果就是谁都不敢动,一起在原地耗着。
所以别再扯什么“刺激消费”了,这词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外行指导内行的傲慢。
消费根本不用刺激,它是信心的结果,不是信心的原因。
你非要用个比喻,那也别用种地,用养鱼。
你不能天天拿个棍子去捅鱼,催它快点长大。
你得先把鱼塘修好,把水质调好,把天敌清走,再保证饲料充足。
鱼自然会长得又肥又大。
换到消费上,就是让人们的收入预期稳定下来,别今天月入三万,明天出门要饭。
把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座大山的费用给它打下来,让大家心里有底,知道自己就算遇到天大的事,也不至于一夜回到解放前。
当一个人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对未来有明确的、积极的预期时,他自然会去花钱改善生活。
毕竟,谁不想过得舒服点呢?
把这些要命的痛点解决了,不用你喊,大家的钱包自己就打开了。
在那之前,任何关于“刺激”的口号,都是在耍流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