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亮底牌了!11月7日,今日深夜四大消息正式出炉!
谁能想到贸易战的牌局会翻转得如此迅速,就在市场还在消化特朗普加征100%关税的威胁时,中美双方却在11月5日这天同时亮出了各自的底牌。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11月10日13时01分起停止实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几乎同步,白宫也宣布暂停对华加征关税一年,并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这种默契程度让人不禁想问: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博弈?
稀土这张王牌的分量,在这次的博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财长贝森特在CNN节目上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控制着稀土加工的“虚拟垄断”,虽然稀土在多个国家都有开采,但加工环节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他警告说,如果中国在稀土承诺上反悔,美国准备提高关税作为回应。这番表态距离釜山峰会仅两天时间,凸显了稀土问题在谈判中的核心地位。
🤔 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究竟有多大?数据显示,中国掌握全球60%的稀土开采量与90%的提纯产能。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而是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美国83.7%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重稀土依存度更是高达97%。五角大楼评估认为,若中国全面断供,美国军工企业将在6个月内陷入停产危机。这种依赖性使得稀土成为中国在中美贸易博弈中的重要筹码。
大豆贸易的转变同样令人瞩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为零,与去年同期的170万吨形成鲜明对比。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同比激增29.9%,达到1096万吨;从阿根廷进口的大豆数量更是暴增91.5%,达到117万吨。这种贸易流向的转变不仅影响了美国农民,也在重塑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
市场对这场博弈的反应既迅速又复杂。在特朗普10月10日威胁加征100%关税后,美股三大指数全线大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暴跌6.10%。而当11月5日双方宣布互降关税后,市场情绪快速回暖。这种剧烈波动反映了全球资本对中美关系的敏感程度,也显示出双方博弈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之大。
这场贸易冲突的背后,是中美实力对比的悄然变化。与2018年贸易战开始时相比,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降至出口总额的10%,多元化市场布局大幅降低了贸易战冲击。同时,中国在技术领域的突破,如华为Mate 70搭载纯国产5nm芯片,减少了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这种变化使得中国在谈判中拥有了更多底气。
那么,这场“休战”能持续多久呢?协议有效期为一年,且包括关税在内的大部分壁垒仍然保留。美国保留着10%的关税作为杠杆,若90天内稀土供应未达预期,可能重启更高关税。而中国也保持着稀土出口管制的灵活性。这种“停火但不撤军”的状态,意味着贸易战只是按下了暂停键,而非真正结束。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性正在推动供应链的重构。一些企业加速在东南亚、墨西哥等第三地配置产能,以规避原产地风险。市场多元化战略也成为关键,中国对欧盟、东南亚和非洲的出口分别增长14%、15.6%和56.4%,显示出中国企业在新市场开拓方面的成效。这种调整不仅是对贸易战的应对,也是全球供应链演进的大势所趋。
在这场博弈中,双方国内的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遏制中国”上达成罕见共识,将中国视为全球主要竞争对手。而中国则需要平衡国内产业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这些内部因素影响着双方的谈判立场和底线,使得达成长期稳定协议的难度加大。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美贸易冲突反映了全球化的新阶段。各国都在寻求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而非单纯追求效率最优。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首次突破10%,中国对东盟出口激增12.3%,这些变化表明全球经济格局正在重塑。中美之间的博弈,只是这一大背景下的具体表现。
对于普通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未来需要关注几个关键信号:一是稀土等关键资源的供应状况,二是美国关税政策的后续变化,三是中国技术自主创新的进展。这些因素将决定贸易战的下一步走向,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的稳定性。
回顾2018年特朗普打响贸易战第一枪时,中国产业链曾面临巨大压力。而2025年的今天,中国已凭借超大规模市场、全产业链韧性和规则话语权三张王牌,在博弈中赢得更多主动。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谈判桌上,也反映在企业应对策略和市场结构调整中。
当两个经济巨人能在深渊边缘握手而不坠落,人类的智慧总值得一丝期待。这场贸易博弈尚未结束,但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全面脱钩变得不现实。未来更可能的局面是一种“竞合”状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而如何在这种复杂关系中把握平衡,将考验双方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