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卡:孟加拉湾的编织之都与三轮车洪流

166 2025-10-08 06:21

当孟加拉湾的第一缕晨光穿透达卡的晨雾,老城区的巷弄里便传来清脆的铃铛声 —— 近三百万辆人力三轮车如同苏醒的蚁群,从城市的每个角落涌出,在狭窄的街道上织就流动的彩色锦缎。与此同时,萨达尔市场旁的黄麻作坊里,木质织布机开始发出规律的 “咔嗒” 声,雪白的黄麻纤维在工匠手中逐渐变成纹理细密的布料。这座孟加拉国的首都,一边被三轮车的洪流裹挟着向前奔跑,一边在黄麻编织的经纬中坚守着千年的手艺,两种看似矛盾的存在,共同构成了达卡最鲜明的城市印记。

三轮车洪流:流动的城市血脉

在达卡,三轮车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城市的 “毛细血管”。清晨六点,车夫卡里姆已经蹬着他的 “彩虹三轮车” 穿梭在米尔布尔区的小巷里。这辆三轮车的车身上绘满了鲜艳的图案:正面是孟加拉国电影《沙尔凯》里的英雄角色,侧面印着 “真主保佑” 的阿拉伯文,车座下方挂着用黄麻编织的储物袋,里面装着水壶和干粮。“每天要蹬 12 个小时,能拉 30 多单生意,养活一家五口。” 卡里姆擦着额头的汗水,车铃在拥挤的人流中不断响起,“达卡的路太窄,汽车进不来,我们三轮车是最好的选择。”

达卡的三轮车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官方统计显示 2024 年登记在册的人力三轮车已达 280 万辆,若加上未登记的车辆,总数可能突破 350 万辆 —— 平均每 10 个达卡人就拥有 1 辆三轮车。这些三轮车的色彩与图案,是达卡街头最鲜活的艺术展:宗教主题的彩绘常见清真寺与《古兰经》经文,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文化图案则印着孟加拉国球星萨基布・阿尔・哈桑的肖像,还有些车夫会在车把上挂着塑料花串,或在车座旁贴满家人的照片。在老城区的 “三轮车彩绘一条街”,工匠们用丙烯酸颜料在车身上作画,一幅完整的 “电影主题彩绘” 需要两天时间,收费仅 500 塔卡(约合人民币 35 元),却能让车夫的三轮车在洪流中格外醒目。

三轮车不仅承载着达卡人的日常出行,更维系着城市的经济网络。在巴图利市场,满载蔬菜的三轮车从郊区农场赶来,车夫们熟练地避开行人,将新鲜的土豆、茄子送到摊位前;在达卡大学附近,三轮车夫们等待着下课的学生,车斗里能同时挤下 4 个年轻人,车费仅 10 塔卡(约 0.7 元);到了傍晚,三轮车又变成 “移动摊贩车”,有些车夫会在车斗里加装小煤炉,售卖热气腾腾的 “帕塔卡”(油炸面团)和 “查”(奶茶)。这种 “一车多用” 的智慧,是达卡人应对生活压力的生动体现 —— 据孟加拉国劳工部数据,三轮车夫的平均月收入约 1.2 万塔卡(约 840 元),虽低于城市平均工资,但灵活的工作方式让许多贫困家庭得以维持生计。

然而,三轮车洪流也给达卡带来了严峻的交通挑战。在莫哈卡利环岛,早晚高峰时三轮车与汽车、摩托车、人力车交织在一起,鸣笛声此起彼伏,原本 10 分钟的路程常常需要 1 小时。为缓解拥堵,达卡市政府在 2023 年推出 “三轮车专用道” 计划,在主要街道划出蓝色标线的专用区域,并试点 “电动三轮车” 替代传统人力车。但许多车夫对此心存顾虑,“电动三轮车要花 8 万塔卡(约 5600 元),我们根本买不起。” 卡里姆的担忧道出了转型的困境 —— 达卡的三轮车洪流,既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也是发展中亟待平衡的难题。

编织之都:黄麻经纬里的文明记忆

“达卡的空气里,藏着黄麻的清香。” 在萨达尔市场的黄麻作坊里,72 岁的工匠阿卜杜勒・卡里姆正用手指梳理着雪白的黄麻纤维。他面前的木质织布机已有 60 年历史,机身上的木纹被岁月磨得发亮,“我从 12 岁就跟着父亲学织黄麻,这手艺在我们家传了三代。” 作坊里整齐堆放着刚织好的黄麻制品:深褐色的地毯上织着孟加拉国传统的 “莲花纹”,米白色的手提包边缘缝着彩色丝线,还有用于婚礼的黄麻床单,上面绣着 “幸福长久” 的孟加拉文。

达卡的编织史,与黄麻的命运紧密相连。孟加拉国曾是 “世界黄麻之都”,20 世纪 50 年代,黄麻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80%,而达卡则是黄麻产业的核心枢纽。在达卡黄麻博物馆里,一组老照片记录着当年的繁荣:1947 年的达卡港口,堆满黄麻的货轮绵延数公里;黄麻工厂里,数千名工人同时操作织布机,机器声震耳欲聋;欧洲商人穿着西装,在仓库里检查黄麻的品质。“那时黄麻被称为‘金色纤维’,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博物馆讲解员穆罕默德・拉希德指着一件 1950 年的黄麻西装说,“这件西装是用最优质的黄麻纤维织成的,当时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

随着合成纤维的兴起,黄麻产业曾一度衰落,但达卡的工匠们却用手艺让黄麻重新焕发生机。在达卡现代艺术中心,年轻设计师法蒂玛・哈克正在展示她的 “黄麻创新系列”:用黄麻与棉线混合织成的连衣裙,裙摆处点缀着手工刺绣的孟加拉国国花 “睡莲”;用黄麻纤维制成的环保袋,印着 “拒绝塑料” 的标语;甚至还有黄麻材质的笔记本封面,触感粗糙却带着自然的温度。“现在全球都在追求环保,黄麻这种可降解材料又火了。” 法蒂玛拿起一个黄麻背包说,“这个背包在欧洲能卖到 50 欧元,比传统黄麻制品贵 10 倍,但依然很受欢迎。”

黄麻编织早已融入达卡人的文化基因。在孟加拉国的 “开斋节” 前夕,达卡的黄麻市场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家庭主妇们挑选黄麻地毯装饰客厅,年轻人购买黄麻围巾作为礼物,新婚夫妇则定制绣有两人名字的黄麻床单。在老城区的 “黄麻刺绣工坊”,工匠们会用金线在黄麻布料上绣出清真寺的图案,这种 “宗教主题刺绣” 是节日里最抢手的商品。“黄麻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一种材料,更是身份的象征。” 工坊主人卡莉达・哈农说,“每次看到外国人喜欢我们的黄麻制品,我都觉得很骄傲。”

交织共生:达卡的烟火与韧性

在达卡,三轮车与黄麻编织的关联,藏在市井生活的细微之处。三轮车夫卡里姆的车座垫,是用耐磨的黄麻布料缝制的,“这种布料坐十年都不会坏”;黄麻作坊里的原材料,靠三轮车从郊区的黄麻种植园运进来;甚至在达卡的夜市上,有些摊贩会用黄麻编织的篮子盛放食物,旁边停着等待客人的三轮车。这两种看似无关的事物,如同达卡的两条生命线,共同支撑着城市的运转。

达卡的魅力,在于它在喧嚣中保留的烟火气。在老城区的 “孟加拉巷”,一边是三轮车夫们围着小摊吃 “博哈里烤肉”,一边是黄麻工匠们在灯下刺绣;在达卡大学的后门,学生们坐在三轮车里讨论功课,旁边的黄麻小店播放着孟加拉国传统音乐;到了夜晚,彩色的三轮车灯光与黄麻作坊的灯火交织在一起,构成温暖的城市夜景。“达卡虽然拥挤,但很有人情味。” 在达卡生活了 20 年的摄影师萨米姆・侯赛因说,“有一次我相机坏了,三轮车夫帮我送到修理店,还不肯要车费;黄麻工匠会把多余的布料送给邻居,大家互相帮忙,这就是达卡的生活。”

如今的达卡,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在城市新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但在老城区,黄麻作坊依然保留着手工织布的传统,三轮车仍在狭窄的巷弄里穿梭。政府也在努力保护这些文化遗产:2024 年,达卡将 “黄麻编织技艺”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推出 “三轮车文化节”,展示三轮车彩绘艺术和车夫的故事。“我们不想让达卡变成只有高楼的城市。” 达卡文化局官员法鲁克・艾哈迈德说,“三轮车和黄麻编织,是达卡的根,也是我们未来的骄傲。”

当暮色降临,孟加拉湾的海风拂过达卡,三轮车的铃铛声渐渐稀疏,黄麻作坊的织布机也慢慢停下。卡里姆蹬着三轮车回家,车斗里放着给孩子买的黄麻玩具;阿卜杜勒・卡里姆将织好的黄麻地毯卷起来,准备明天送到市场。这座城市,在三轮车的洪流中书写着活力,在黄麻的经纬里沉淀着历史。它或许拥挤、或许喧嚣,但那份藏在市井中的韧性与温暖,却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孟加拉湾畔独有的生命力 —— 这就是达卡,一座在流动与坚守中,不断生长的城市。

下一篇:梅德韦杰夫“透露机密”,普京拟率俄国再战一场激烈战役
上一篇:731:冰雪世界的回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