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挑战青年毛泽东,颠覆革命题材老套路:《万里长征》如何再造经典?”

177 2025-11-20 22:05

《万里长征》:在经典背后,如何重新定义伟人故事

你知道吗?当代国剧市场已经很久没有针砭时代的革命大剧了。虽说全景式的革命题材并不是什么新鲜手法,但每一个优秀的作品,带来的感动却从未改变。最近,看到《万里长征》的预告片,作为革命题材影迷,心里暗暗有点激动。这部剧在前期宣传时卖了一点关子,演员阵容迟迟没有官宣。等到正式揭开保密名单,一口气看到于和伟、何政军等熟悉名字时,我算是彻底放心了。

说个小插曲吧。前几天,听说于和伟要演青年毛泽东时,我第一时间是愣了一下,这么多年,要说塑造伟人形象的演员,那可以说是珠玉在前古月、唐国强、侯京健这样的表演,早就成为一代又一代观众心中的无法超越。于和伟当然是公认的演技派,他的角色跨度已经大到惊人了,从阴森内敛的反派,到睿智坚定的将军,再到甚至是普通得像你我一样的小人物。他的戏给人感觉就是——怎么有这么会演的演员?但青年毛泽东,这个角色还是让人捏了把汗。

其实我这人挺爱琢磨的,既期待这部剧,也在想着为啥经典题材积重难返。你说,这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有些什么新东西能拍出来?来吧,咱们直白点捋捋之前成功的几个原因。

先说唐国强主演的《长征》。这部经典提到现在,都还时不时被人翻出来细尤其是唐国强和刘劲这样的老戏骨,在不少人的心里,他们已经是“身份绑定”了伟人形象。这种影视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故事叙述,那更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塑造人物刻画方面,这部剧走的是“忠实历史、还原情感”风格,对场景、语言和表情的极致用心,让人看得忘了时代背景,只剩下代入感。可这恰恰就给后来者挡路了——既有风格已成为观众记忆里的“正统答案”,再想跳脱出去拍点花样啥的,既要和事实核对,又得试着带点新意。那难度真是甭提了。

《万里长征》这次能冒一口冷饭热气,靠的什么?我觉得预告片已经透了些许端倪。是在演员阵容上下了真工夫。就拿于和伟来说吧,别的不说,《沉默的荣耀》里他塑造的吴石将军就是鲜活的案例,演技爆发又能收敛,分寸感妥妥的,不油腻不做作,形成了一种扎实可信的表达氛围。这次演青年毛泽东,其实对他来说还挺悬,毕竟毛主席的形象早已深深植入我们的文化记忆。但真没想到,预告片一出,他的妆容和眼神都精准得让人震撼,甚至有种一瞬间灵魂附体的感觉。他的动作很简练,眼神透着故事,这种情绪表达,是能撑实“一代伟人”这四个字的。

我担心的倒不是他,而是其他演员能不能hold住这场戏。找于和伟这样“能演”的人来演毛泽东,自然是定心丸般的阵容,但这部剧估计会有群戏对手戏,这就考验对手们的能耐了。要知道,好的革命题材不止讲伟人,还得讲普通人,编剧和导演甚至要从不同层面将历史故事重新拆解、还原。这次的《万里长征》不妨拿个心来看一看它的系列叙事能力如何,毕竟总得打破固化印象才能成立新的经典。

除了演员是亮点之外,我觉得有点意思的是,这部剧的拍摄手法。看预告片的那几分钟,摄影风格、光影设计都有一种鲜活感,尤其是人物在大自然的壮阔前行走时给人的渺小,但在聚焦具体面部表情时又能凸显内心的坚毅。这种细腻但又克制的拍摄模式,确实是少有的。还能看到一些场景独特设计,比如有一处镜头是几个战士站在断桥旁边,望着前方不可逾越的险阻,那种真实感太强了,仿佛让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深深绝望。但好巧,这种绝望又反衬了他们决断向前迈步的勇气,我们现在的人别提多钦佩了。

说到创新,我还是想多些期待的。比如红军的真实历程里,有很多感天动地的人的故事,但又总是给大家一种雷同感:他们很苦,他们很坚韧。是不是可以尝试触碰另一面?比方说,可能某位士兵曾经畏惧过,却最终选择忠诚;可能曾经有队伍在面临选择时不小心犯了错,却迎难而上挽回了局面。这些反常识的、不惧“人情真实”的内容,才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得让观众觉得,自己是某一场戏里的随行者,而非理所当然的旁观者。

咱们回到剧集本身。在一代人对《长征》的情感记忆下,《万里长征》确实压力山大,但从目前曝光的情况来各方面都很得劲儿。无论是细腻的镜头叙事,还是演员对旧角色固化边界突破的尝试,这部剧值得我们期待。至于它能不能打破国剧市场革命题材的沉寂,还得我们等开播后决断。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尝试本身,无论成败,都是一种伟大的行动,像极了万里长征的初心:从踏出第一步开始,我们相信,前方总会有一条路。

下一篇:周恩床边回忆吴石,国民党隐秘情报曝光,英雄牺牲光辉依旧
上一篇:鹅蛋脸好看吗?真的好看!这种脸型上镜又显气质,很多人羡慕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