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网约车当“救命稻草”,748万司机的饭碗,正在变凉
认识的一个大哥,去年还在饭局上跟我们吹嘘他那个德国进口的全自动生产线,今年就把那辆开了快十年的奥迪A6给卖了。
我纳闷啊,问他最近忙活啥呢。
他也没多说,划开手机,屏幕上跳出一个绿油油的接单界面。
大哥把手机怼我脸上,自嘲地笑了笑:“还降维打击呢,我呸!现在这行当里,你开个帕萨特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这里头全是故事会,一脚油门下去,就是一个曾经的老板。”
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这座城市像是得了“血栓”。
你看嘛,街面上挂着“旺铺转租”的牌子越来越多,CBD晚上亮着灯的格子间一排排地往下减,可马路上的网约车,那叫一个多啊,跟下锅的饺子似的,一茬接一茬。
官方说,现在全国有748万持证司机,啥概念?
就是你把整个瑞士的人口都拉过来开车,驾驶座还富余。
更逗的是,司机数量三年里跟打了鸡血似的涨了159%,可订单量呢?
就跟便秘似的,费半天劲儿就涨了那么可怜的38.3%。
咱都别说“内卷”这么文绉绉的词儿了,这就是赤裸裸的“肉搏战”,拿自个儿的时间和腰椎当赌注,去撞那个叫“饭碗”的南墙。
你还记得不,就几年前,大概21年那会儿,跑网约车还挺像回事儿的,听着就挺“互联网思维”。
我一哥们儿,那时候简直人生巅峰,一个月流水两万多,感觉自己不是在开车,是在开印钞机,是午夜都市里最靓的仔。
现在你再瞅瞅他,他能一边给你娴熟地换轮胎,一边跟你吐槽:“兄弟,‘天道酬勤’这四个字,现在得倒过来念,是‘勤能补拙’,你一天屁股不在座位上黏超过12个小时,连闻见钱味儿的资格都够呛。”
就这,一个月到手五千,你还得烧高香,感谢平台没给你派几个奇葩单子。
这艘号称“就业诺亚方舟”的破船上,到底都挤了些什么人?
是那些在工厂流水线上拧了一辈子螺丝,结果被机器人抢了饭碗的老师傅;是那些在工地上搬过砖、扛过水泥,一身力气没处使的壮汉;还有那些开过饭馆、搞过装修,结果创业梦碎了一地的小老板。
他们可不是因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才来开车的,纯粹是被生活一个浪头打翻,手忙脚乱中抓住的最后一块浮木。
尤其是对咱们这些城里有房有车的“中产”来说,一旦失业,网约车简直就是上帝开的另一扇窗。
门槛?
低到尘埃里了,有驾照你就是个人才。
环境?
可比工地强多了,至少冬暖夏凉。
收入?
日结周结,解燃眉之急。
可这窗户外面,是悬崖。
门槛低,就意味着这池子里没大鱼,但挤满了成千上万条小虾米,谁也别想吃饱。
工作自由,听着特美好,翻译过来就是“自负盈亏”。
你自由地承担着油费、电费、保险、修车费,平台就像个旱涝保收的“二房东”,动动手指抽走三成佣金,剩下的一地鸡毛,您自个儿慢慢收拾。
最让你没脾气的,是那个躲在后台的“算法大神”。
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你发财,而是为了让平台永远有车可用。
它像个最精明的会计,把每个人的时薪都算得死死的。
你跑得越勤,它给你的单子可能越“骨感”。
前阵子网上那个比段子还离谱的新闻,一个大哥吭哧瘪肚跑了两千单,平台“龙颜大悦”,赏了一分钱。
这哪是奖励啊,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行为艺术”,主题就叫:一个打工人的自我修养。
咱们别听广告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月入过万不是梦”,那叫毛收入,是给你画的饼。
我给你算笔实在账:在深圳,一个开电动网约车的师傅,就算他是个铁人,一个月流水跑到一万,你猜最后进他口袋的能有几张票子?
扣掉充电费,每个月的车贷或者租金,保险,时不时来张罚单,还有轮胎磨损、保养维修……最后剩下的,大概也就六千块。
这可是在深圳啊,一碗猪脚饭都能卖你三十块的地方。
这份工作最让人绝望的,还不是身体上的累,也不是赚得少,是它像个榨汁机,把你中年最后的精力榨干,却什么都没给你留下。
你积累不了技术,也碰不到人脉,你唯一的长进,就是对这座城市的每一条犄角旮旯都了如指掌,以及一个越来越不听使唤的颈椎。
临时干几个月,当个缓冲,没问题。
但真要是把后半辈子都押在这上面,那跟赌桌上押大小没啥区别。
所以,下次你大半夜打车,看见司机师傅打着哈欠还在为你规划最优路线时,嘴上客气点。
那方向盘后面,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是一个中年男人最后的体面。
他可能刚在电话里跟老婆孩子吹牛,说这个月业绩又创新高了,挂了电话,就得挤出笑容问你:“老板,去哪儿?”
至于那些正站在岸边,犹豫着要不要下水的朋友,我劝你一句:这艘船,真的在漏水。
风大的时候,别往船上挤。
清醒点,比啥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