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理在中国宣布,中俄“去美化”取得重大战果

120 2025-11-23 01:30

美元,真的还能主导世界贸易多久?这个曾被视为“全球结算唯一通用语言”的货币,正在悄然经历一场地缘经济的“软退场”。

2025年11月,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访华期间所宣布的一句话,将这一趋势推向高潮——“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结算中已降至统计误差水平。”

这句听似技术性的表述,背后却是一次极具战略意味的信号释放:一个以人民币和卢布为主导的双边金融体系已经悄然建成。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访问,也不是一句随口的技术术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中俄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从“去美元化”走到了“美元退出”。全球金融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重塑。

回到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像一块巨石,砸裂了原有的金融秩序。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动的金融制裁,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将其主要银行剔除出SWIFT结算系统,冻结海外资产,切断美元支付通道。

对于一个依赖美元进行国际结算的国家来说,这无异于一次金融“断血”。俄罗斯被迫跳出舒适区,开始寻找新的支付通道和货币替代方案。

也是在那个时候,一种新的金融合作模式悄然启动。2022年,中俄双边开始尝试本币结算。年末数据显示,中俄贸易中有约50%的交易已弃用美元,转而使用人民币和卢布进行清算。

尤其在能源领域,超过九成的石油贸易已改用本币结算。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对整个美元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拆解”。

2023年,这一趋势没有放缓,反而提速。年末,时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别洛乌索夫公开表示,中俄贸易中已有近95%的交易用本币结算。这背后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企业系统需要重建清算路径,银行需要设计新的跨境产品,监管层需要提供政策保障,而市场更需要时间来建立信任。所有这些调整,在短短不到两年内完成,标志着双方对这一体制的高度认同。

进入2024年,“95%以上”成为官方数据中的关键词。这一数字背后,意味着美元已经基本告别中俄双边贸易。人民币和卢布在清算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候补”,而是“主力”。

而俄方也开始在一些多边场合,公开强调本币结算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复制性。

2025年,这一系列铺垫终于迎来“定音锤”。米舒斯京此次访华,带来了一句被反复引用的表述——“统计误差水平”。这一说法,是对“去美元化”最形象的注脚。

它意味着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可能已经低于1%,甚至逼近0。这个比例低到,在官方统计中不再被单独列项,也不再具备分析意义。

同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作出类似表态:美元和欧元的使用“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高层之间的“呼应”,显示出俄方在对外表述上的一致性,也反映出其对现有贸易金融体系的高度自信。

如果说“统计误差”是数据上的精巧表述,那么“可忽略不计”就是政治上的态度宣誓。这两个描述,不仅是在说贸易结算的货币比例,更是在表达一种国家战略的转向。

俄罗斯的经济体系,正在从依赖美元的“全球系统”中脱钩,转而构建一个更自主、更安全、更可控的金融秩序。

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起初,它只是一个替代美元的“工具”,但如今,它已成为俄罗斯银行系统中的“资产”。

在莫斯科交易所,人民币的交易量超过美元,仅次于卢布;在俄罗斯居民的账户中,人民币储蓄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开始以人民币计价,甚至出现在理财和债券市场中。

人民币,已经从“结算货币”演变为“储备货币”。

这一转变背后,是一系列信心的积累。对中国经济规模的信任,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认可,对中俄长期战略关系的信赖,构成了俄罗斯社会对人民币接受度不断提高的心理基础。

它不再是一种“外币”,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口”,则是能源结算。众所周知,美元全球霸权的根基之一就是“石油美元体系”。

长期以来,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几乎全部以美元计价与结算,这使得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具备近乎无可替代的地位。

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近年来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俄罗斯则是全球能源出口大国之一,双方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

当这些能源交易逐步转向人民币结算时,美元在能源市场的“垄断地位”实际上已经被撼动。

每一桶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都是对美元体系的一次实质性削弱。这不仅改变了资金流动的方向,更重塑了全球能源金融的逻辑。

中俄本币能源结算的规模越大,其示范效应越强,对全球南方国家而言,也具有极强的复制可能性。

这种趋势已经外溢至其他国家。此前,印度曾尝试用本币卢比向俄罗斯支付石油款项,但因卢比缺乏可兑换性,且俄罗斯难以在印度市场上找到等值商品,交易陷入僵局。

如今,俄罗斯向印度提出更具现实性的建议——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不仅解决了交易障碍,也反映出人民币正在区域能源交易中逐渐取代其他本币,成为更具流通性和信任度的“区域货币”。

“统计误差”这四个字,不仅关乎数字,更关乎格局。在统计学中,一项数据若低于某一阈值,便不再具有分析价值。

但当俄罗斯将“美元结算比例”归入统计误差时,也是在透过精确的技术表述,释放出极为明确的政治信号:美元在中俄贸易中已不再构成威胁,更不是必须。

这也成为对西方制裁政策的一种“静默回应”。当初美国试图通过金融制裁封锁俄罗斯的国际支付渠道,如今,俄罗斯不仅找到替代方案,还构建出了一个更加稳定的新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正是人民币。

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力背书,更是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战略启示。在一个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国际体系中,美元已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尚可在短时间内构建去美元化的清算机制,其它国家自然也有动机去寻找更可靠、更中立的金融合作伙伴。

无论是从数据的演变,还是制度的建设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不再是理论上的愿景,而是现实中的加速度。

从最初的双边贸易工具,到如今的跨境储备货币,人民币正在一步步实现它的全球功能。而中国所倡导的金融合作方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单一依赖。

事实证明,自主可控的金融体系,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在全球局势日益复杂、金融制裁频繁成为政策工具的当下,构建安全、稳定、去美元化的金融通道,早已超出经济范畴,成为国家战略与主权维护的必然选择。

当俄罗斯总理在北京郑重宣布“美元结算已降至统计误差水平”的那一刻,一个时代的幕布悄然落下,另一个时代的序章缓缓拉开。

去美元化,不再是一种设想,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人民币国际化,也不再是远方的目标,而是身边的趋势。

世界正向新的金融秩序迈进,而中国,正在这个转折点上,稳步前行。

#热点观察家#

下一篇:超强飓风“梅丽莎”慢速碾压牙买加,总理祈祷,多国联手空投物资
上一篇:德国赶叙利亚难民了!阿萨德倒台你没用了,叫朱大帅来接人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