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峥嵘深夜撞鬼?AI换脸直播猖獗,下一个可能就是你

82 2025-11-23 07:06

凌晨三四点,刚从泥潭似的片场摸爬滚打出来,演员温峥嵘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想刷刷手机放空一下,结果屏幕一亮,一个精神抖擞的“自己”正在直播间里激情卖货。

她当时脑子估计“嗡”地一下,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自己明明累得像条狗,怎么还有分身在网上007?

她冲进直播间,敲下一行字:“你是温峥嵘,那我是谁?”

下一秒,屏幕显示——您已被管理员移出直播间。

这简直是21世纪版的“李鬼打李逵”,而且李鬼还顺手把李逵拉黑了。

这事儿听着魔幻,却比任何剧本都来得真实。

温峥嵘后来在央视《法治在线》的采访里,首次公开了这段糟心经历,那种“我很难证明我是我”的无力感,隔着屏幕都能让人后背发凉。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肖像权侵权了,这简直是一场数字身份的公开处刑。

其实早在今年4月之前,就有人提醒过她,网上有好几个“温峥嵘”在同时带货。

这些“温峥嵘”妆容各异,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从护肤品到日用品,啥都有。

但诡异的是,她们的口播内容,连个语气词都一模一样,明显是拿同一段音频,配上了不同的“脸”。

有的直接盗用她过往的影视片段循环播放,做成“动态PPT”式直播;更高级的,直接上AI换脸,让一个假人模仿她的神态,张嘴闭嘴,以假乱真。

这背后是一条什么样的产业链?

技术门槛低到令人发指。

以前搞个AI换脸,还得找个技术宅男鼓捣半天,出来的成品表情僵硬,边缘模糊,一眼假。

现在呢?

可能就是一个傻瓜式软件,几段素材一拖,一个能说会道的“数字人”就新鲜出炉了。

这些不法商家就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他们才不管你温峥嵘是谁,低调拍戏也好,德艺双馨也罢,在他们眼里,这张脸就是流量,就是钱。

最可恨的是,他们专挑那些对互联网不够敏感的中老年粉丝下手。

这些人看着熟悉的演员面孔,天然就带着一份信任,觉得“明星推荐的,总不会差”。

结果呢?

买回来的东西可能是三无产品,质量堪忧。

吃亏上当后,他们找不到那个虚假的直播间,只能跑到温峥嵘本人的社交账号下面留言投诉、谩骂。

温峥嵘团队从去年开始就没闲着,律师函发了一封又一封,但效果就像拿弹弓打飞机,对方换个马甲,换个平台,照样开张。

这些皮包公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维权成本高得吓人。

这事儿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戳破了我们对“眼见为实”的最后一点幻想。

过去我们说“有图有真相”,现在图片能P;后来我们说“有视频有真相”,现在视频能剪辑、能换脸。

当一个人的形象可以被随意复制、粘贴、操控,用来做任何事、说任何话时,信任这个东西,就成了网络世界里最脆弱的奢侈品。

今天被盗用的是温峥嵘,明天可能就是你我。

想象一下,你的亲戚朋友突然接到一个“你”的视频电话,声泪俱下地找他借钱,他怎么分辨?

这已经不是娱乐八卦了,这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议题和法律难题。

平台方当然有责任,他们的审核机制在这些“AI李鬼”面前,时常显得力不从心。

虽然各大平台都在升级AI识别技术,搞什么人脸验证、实时互动,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造假的技术也在同步进化,甚至有些虚假直播已经能做到简单的互动问答,让骗局更加天衣无缝。

难道真的要等到用户被骗得血本无归,平台才愿意投入更高的成本去整治吗?

法律的完善速度,也总是慢技术发展半拍。

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针对深度合成技术的管理规定,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取证难、主体认定难、跨平台追责难,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维权者陷入漫长的拉锯战。

网友评论说得好:“是不是得用刑法来管管这种诈骗行为了?”

当侵权行为的非法获利远高于其违法成本时,光靠民事诉讼和律师函警告,根本无法形成有效震慑。

这件事也给咱们普通人敲响了警钟。

以后在社交媒体上晒自拍、发视频,是不是都得多个心眼?

说不定哪天,你的脸就被安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干着你闻所未闻的勾当。

你在刷短视频或直播时,有没有遇到过让你真假难辨的AI内容?

或者你觉得,面对这种已经嚣张到拉黑本尊的AI盗播,除了顺手举报,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下一篇:16位明星全家福照大比拼,肖战关晓彤白鹿与素人长辈无缝拼接,温馨笑容和松弛互动诠释最真实的家庭模样,这波温暖的烟火气
上一篇:东京电影节“失邀请函”风波:白百何朋友圈暗语与好友的“护友狂魔”时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