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标签被怀疑?别急。检测出苏丹红IV在原料与成品
护肤品里怎么会跑出“苏丹红”?听上去像八点档剧情,但这次真不是演的——有人把它从食品禁用名单里拽了出来,跑进了面霜和精油的原料包里。
事情是这样:一个名叫“老爸评测”的团队把几款标注含有“鳢肠叶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辣木籽油”的原料送检,发现原料里竟含有苏丹红IV,高达1170 ppm(也就是每公斤大约1.17克)。把市面上用这些原料的成品也送去检测,多个样本都查出苏丹红IV,浓度在435—1982 μg/kg之间。随后,有网友对照备案和成分,把科颜氏、花西子、Farmacy、听研等品牌的相关产品找了出来,不少平台已下架或暂时检索不到这些商品,品牌方面也在忙着回应和调查。
聊点科普:苏丹红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工业着色剂,早年因为有人违法往食品里加色,2005年被广泛关注并下令禁止用于食品。国内的化妆品规范也把苏丹红I—IV列为禁用原料(2007年起,2021年国家药监局再确认并更新目录)。学术研究和实验数据显示,这类染料在体内会被还原成胺类物质,存在致突变的可能性,长期大量接触与一定的致癌风险有关联,但说“直接致癌”还缺乏绝对定论。通俗点讲:有风险迹象,不宜当成无害玩意儿。
▶ 为什么会出现在护肤品里?
有意思也有点可气的地方在于,这些植物提取物本身并不会自己“长出”苏丹红。更大可能是原料供应链里有人把工业色素掺进所谓的“天然植物色素”里,为的是颜色更红更稳定、卖相更好、成本更低。换句话说,问题很可能出在原料端,不是品牌刻意想害消费者,但品牌对供应链的把控显然出现了破口。
▶ 风险到底有多大?大家别急着惊掉下巴
分量和频率决定危险性。苏丹红分子量小于400道尔顿,的确更容易被皮肤吸收,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唇部、眼部产品风险更高,一旦误入口或流进眼睛,后果更麻烦。不过一两次短暂接触不等于“马上得癌”,暴露浓度、使用频率、累计时间才是真正要看清的三把尺子。换个生活化比喻,这好比偶尔吃了点被染色的辣椒粉和长期每天三餐都吃,风险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给品牌、监管和消费者的三点小建议(不啰嗦):
品牌要把好第一道关:原料供应商资质、批次检测和留样溯源不能松。别等事儿爆了再“群众演员”式地承诺整改。
监管要更有穿透力:加强对原料市场的抽检和追责,尤其是那些打着“天然”“植物色素”旗号但来源模糊的产品。
消费者要理性:别被“天然”两个字洗脑,选产品看品牌透明度、第三方检测报告和过往信誉;遇到报道别盲目恐慌,关注官方通报和权威检测结果。
说句更接地气的感受:看到这些新闻,总有种买菜遇到被漂白草莓的无奈。护肤是为自己负责,不是给广告打工。标签重要,但有时候还得看查验和第三方检测的“底片”。
最后把问题留给你:当“天然”“植物色素”成了卖点,你会更相信标签,还是更信第三方检测?你挑选日常护肤品时,最看重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