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渡河的背后:帅仕高以凡人之躯书写无名英雄的历史》

194 2025-11-23 15:17

1935年的大渡河,水涛轰鸣,激流如猛兽一般守住南岸,而300多米外的一群人,正陷入生死绝境。当红军面对无路可退的命运时,一个撑着木舟的船工,以血肉之躯和一根竹篙,硬生生在枪林弹雨中辟出了一条通往新生的光。这位船工,就是帅仕高。在这光辉壮举的17年后,他竟然以濒临饿死、左眼溃烂的奴隶模样,被解放军从大凉山深处发现。他70多公斤的身体只剩下皮包骨头,但他说的第却让所有在场的人泪目:“红军是不是打回来了?”

如果英雄可以被无情的历史轻描淡写地掩埋,那么帅仕高的故事无疑揭示了残酷的另一面。1935年的帅仕高是何等壮汉,是在风急浪高的渡河行动中毫不退缩的硬汉。他光着上身,挥舞长篙,一次次将船划向对岸。枪声、呐喊夹杂在一起,子弹贴着耳边呼啸而过,而他却咬牙坚持——“一条船,一条命,砸锅卖铁也得拼!”

可正是这一勇敢之举,将他的命运牢牢绑在了痛苦的车轮上。红军过河后,他的勇敢被国民党知晓,船烧了,家毁了,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他被迫逃进了大凉山,而等待他的,是奴隶制的黑暗深渊。他那双曾在激流中掌控局势的手,开始日复一日握着鞭子和锄头;那曾经锐利而坚定的眼神,因长期烟熏和鞭打彻底沦为黯淡。这一切,让他的人生如悲剧般拉开序幕。但为什么他还能咬牙活下来?

要理解帅仕高的坚持,就要回到当时的背景。尽管国民党一直试图将安顺场打造成红军的坟墓,但帅仕高却无迷茫。他清楚地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仗的”。在他的认知里,红军的胜利不仅是“大人物们”的胜利,也是他这种小老百姓的希望。而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当地普通民众的认可,大家甚至形成了一种共识:“帮红军的船工是咱们的英雄。”

对这名离乡船工而言,敌人是无休止的追捕,还有随之而来的奴役。他被抓进大凉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白天耕田,晚上睡牛棚,还会因为一点点闪失遭到抽打。整整17年,他不是没想过死,可他咬牙熬下来了。他曾偷偷对过来轮换的奴隶们说:“有一天,红军会回来,一切都不一样了。”这就是支撑他的信仰,一份从未动摇的信念: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一定会回来的。

1952年,大凉山第一次迎来了沉寂后的热闹,但这热闹并非表面上的平和,而是一场关于生存和命运的对抗。当解放军剿匪时偶然发现了帅仕高,他瘦得谁都认不出了——鲍鱼变成了干壳,巨石只剩尘土。指挥员不禁感叹:“这样的身体,能熬那么多年?”

军医对帅仕高的伤势做了检查,眼睛几近失明,全身斑驳伤痕,是典型的长期劳役和虐待留下的印记。可谁敢想到,当善待和关怀第一次重新降临,他唯一执着的竟然是“红军打胜了没有”,这听起来几乎有些荒唐。试想,一个自己连命都快丢了的人,居然能对17年前的一切记得清清楚楚,还要追问红军胜负?

他的回答是:“我是不是真的没白等?”这话让人狠狠一震。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坚持的回响,甚至在这种凡人身上折射出超乎想象的坚定。

多年后,一段尘封的真相被揭开,让帅仕高的救助不再只是个人的选择,而是当时成千上万个普通百姓真实的注脚。帅仕高当年选择帮助红军,其实就是因为红军的承诺一直是“为穷人谋利”。在这个承诺面前,有多少“帅仕高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大门敞开,将所有资源倾囊相助,然后抛下个人前程,奔向不可知的命运?大渡河传说中跨越300米的奇迹,本质就是各种不同“帅仕高”奋勇突围的缩影。

1953年,当中央派人来看望帅仕高时,几乎所有的触动都集中在了“供养希望”这个词上。他没有难言愤懑,没有怨天尤人,却只是说了句:“假如当时有桥,这命能省点儿力气吧。”他的质朴直击人心。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他只是想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拼尽全力。

随着时间推移,新中国在大渡河建起了桥、建起了坝,通电了、修路了。对于会走近大桥触摸新铁链的帅仕高来说,这改变也许就是回答当年所有疑问的最好方式。

但历史似乎从来都不那么完满。尽管勇士粮尽后得到了些许认可,可帅仕高代表的群体仍然需要我们深度审视。因为当时无数不知名的红军渡河者,事实上再没有一份深刻的记忆流传下来,而这正折射了“凡人英雄”绝不该被遗忘的新现实。

帅仕高也深知,这座桥远远不只是工程意义上的跨越,它也是人道上的“迟来正义”。这件事像极了一个被加盖“幽闭印章”的尘封诉求——艰难时少了桥,伟大战役是重要的,可很多无名英雄的痕迹却容易在时间中消散。于是人们往往想无事生非地问:建设者的名字写谁?

即便如此,帅仕高依旧选择笑对一切。他的话语中没有怨怼,但却有着深深的期待。历史的反复之中,一座桥是否就成终点?似有争议。

从凡人英雄到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帅仕高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毅力和信仰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它也是普通人生活中最真实的重量。但仔细一想,我们也面临一个问题:辉煌之下,个人隐忍和牺牲是否太过微不足道了?那些没有桥时惨烈的后果,那些被奴役里喂出的白骨,是否成了疏于重视的历史碎片?

帅仕高从体力到精神的蜕变,其实是众多普通劳动人民的极致写照。他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成为了桥的象征,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找回自己的艰难旅程。

如果帅仕高提前知晓自己的英雄代价,他会不会选择退却?17年奴役换来一道“德与桥”的横梁,这到底公平吗?了解这段历史后,你怎么看?

下一篇:大众赴约进博会,科技点亮未来,出行体验升级
上一篇:45年蒋经国赴苏联索要外蒙,斯大林: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是废话!
推荐资讯